足迹
古代养娃日常笔趣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流民(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好似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

然而,这种美好的假象却在两年后土崩瓦解。

元国年,北方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大干旱,地里颗粒无收,河床干裂,人们连喝水都成了问题。

朝廷没有能力救济,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容纳这么多的人。

于是这庞大的流民队伍,开始了往南方不同州县的逃荒之路。

因为只有一路向南,往有水的地方去,他们才有希望,才能活到下一个明天。

而城北县这个河流较多的地区,虽远却也是难民们的选择之一。

城北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难民。。

官府从一日两次的施粥,变成了一日一次,从略微粘稠的粥,变得稀的不能再稀。

这些难民都有着同一特征,个个骨瘦如柴,目光呆滞,且大多都是些二十到四十岁的青壮男子。

可等他们到了城北县,绝大部分也都没有能让自己存活下去的技能,只能靠着城门口每日一碗的稀粥勉强度日。

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自卖自身,为活下去多添一些可能。

刘二福很同情、可怜这些人,生活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还遇上如此天灾,这让本来就不怎么好的生活雪上加霜。

可他自己又能做什么?又敢做什么呢?

现阶段能护住自己,能护住家人,就已是非常不错了,其他的,想都不要想。

然而,难民们来到这里后,也把瘟疫给带了过来。

疫病在这个朝代,是所有人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一旦传染,便只能听天由命。

城北县县令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下令封锁城门,禁止随意出入,尤其禁止外地人进出。

刘二福早在难民刚入城时,便提前做了预判,后找金壮壮详细了解难民情况,更是坚定了自身想法。

刘二福让刘老汉告知村长事态的严重性,并召集大家屯粮,自家更是比往常多屯了近五千斤粮食。

刘二福把村头的三家房子,用厚厚的围墙统一合围起来,围墙边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荆棘。

考虑到孩子们要在县城上学,刘二福花费八十在学堂附近购买了一个小院,并将小院修整成简单的四房一堂。

大堂进门不远处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品茶区,除此之外都被刘二福改造成了大书房。

而四间卧房分配,是刘二福一间,大兴一间,小生乐乐一间,年年安安一间。

在兴丰钱庄做了三年多,刘二福总算从伙计转成了师傅,好歹也算是底下有“员”

了,薪俸也从之前的二两变成了每月四两,而胡朝四也早已离开了城北县。

自从刘二福来县城居住,便从之前的一日两餐,变成了一日三餐。

下工回到家,刘二福将买回来的猪脚处理干净,放锅里与花生、黄豆一起煲。

刘二福煲汤煲粥手艺还可以,可要论炒菜,还真就差点意思。家里孩子吃过几次他炒的菜后,纷纷下决心学习如何炒菜了。

目前为止,做菜最好吃的要非小生莫属了,可小生不经常在县城住,吃到的机会并不多。

其次便是大兴,大兴现在可是家里的大厨。

刘二福刚煲好汤,煮好饭,大兴跟孩子们便陆续回来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