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继承博物馆 春溪笛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讲谁谁谁是少年天才十几岁便入朝为官,讲谁谁谁出身贫寒却有了大成就。

  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读书习文就是为了出将入相,为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何况苏轼还是那种典型的“管你是谁不服就刚”

的横脾气。

  苏轼第一次下基层当干部的时候,遇上个和他不太对付的上司,直接就当起了刺头。

  具体体现到有一回上司修了个观景用的高台,招呼大伙一起过去乐呵乐呵。

  得知苏轼文采过人,上司特意让苏轼写篇文章纪念一下,准备刻成碑流传到后世。

  苏轼心想,好啊,是你要我动手的,那我就不客气了!

  于是苏轼大一挥写了篇《凌虚台记》,大意如下:“秦汉隋唐那些比你这个牛逼一百倍的建筑,过个几百年还不是全都塌得彻彻底底,你修的这个凌虚台估计也撑不了多久。所以说,人活在这世上还是要多干实事少搞面子工程。”

  苏轼上司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这位上司最后还是把这篇《凌虚台记》刻到了石碑上。

  苏轼一路走过来,遇到的大多是这种即使意见不同、三观不合,却都能称之为坦荡君子的上司或同僚,以至于他被诬陷下狱时心情是惶恐和惊慌的。

  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可现在有机会询问吴普这个“后辈”

关于过去的事,他最想问的还是自己坚持的事是否正确。

  吴普对上苏轼略带紧张的双眼,顿了顿,才说道:“要不了几年,司马光就会从洛阳起复,到那时旧党会直接废除所有法,赶走党起用旧党。”

  “废除所有法?”

苏轼一下子激动起来,觉得这个结果让他难以接受,“法虽然有诸多弊端,但也并非全都是恶法,百姓才刚适应过来,又把全部法都废除,最后遭罪的还不是地方上的百姓?”

  吴普点头。

  所以后来折腾来折腾去,靖康之耻就来了。

  靖康之耻那段耻辱,也就生在苏轼撒手人寰的十几年后,苏轼甚至活到了宋徽宗那个时期,离得可以说是非常近了。

  要是他寿数再长些,说不准都能看到二帝被俘了。

  至于后来朝他舍弃中原、苟安江南,那就更不用说了,随便读几南宋词都能读出锥心刺骨的“北望中原”

四个大字。

  吴普见苏轼情绪激动,决定给他讲讲后续让他冷静冷静。

  吴普从旧党争讲到靖康之耻,从靖康之耻讲到王师北上,从王师北上讲到十二道金牌和“莫须有”

的罪名。

  于是苏轼……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