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演出与演说(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雾中走出来一个蓝色上衫,黑色长裙的短女学生,和江姐演起对手戏来。
这一段大概是江姐要离开重庆,和地下成员接头。
两人说话洪亮,掷地有声,情感丰富,丰富到十分做作。
当然这种夸张的语气更能表现情绪,帮助观众了解剧情。
她们恨不得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充满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似乎要把所有的情感和没有表露出的情感都杂糅出来。
对于有通感症的张辰来说,眼里看见的可真的是五彩斑斓的黑。
然后就一言不合地又开始唱了起来。
其实张辰还挺喜欢的,观众们也喜欢,所谓欣赏艺术,看视频,看表演,就是把平常生活表现不出来的场景都代入进去,这也是大家共鸣和喜欢艺术的原因。
平常的生活,交流根本不可能这么浮夸,习惯了商家,店员们讨好的语气,服务的态度,习惯了上班时,上学时,对上司,老师书面式,拿腔拿调的语气,习惯了和朋友间嬉戏,互相埋怨的语气。
恋人之间……这个太恶心了,什么语气都有,而且没营养,不具有参考价值。
张辰摇了摇头,他不喜欢被带节奏,虽然观众们喜欢,但不能激动,理智地演好自己才是要的。
不少人看这段剧情皱起了眉,又慢慢地舒缓了些,眼神被舞台吸了进去,关注接下来的展。
随歌起随歌落,第二场开始了。
新登场的小伙子打趣了一下主演。
一歌简短介绍了一下男主角,甚至把原着里双枪老太婆的形象安给他。
大家都喜欢拿双枪老太婆来调侃,殊不知最官方的双枪老太婆就是指这里的,不知出处的大有人在,至少在别人谈起时能有些底气和见识,不然遇到懂的人,还不闹笑话。
匆匆两句对白,就把男主角说死了,然后一歌就把他和双枪老太婆的戏份交代了。
真好,演员都不用找。
第三场,张辰终于上场了,这一幕他充当革命群众,跟随江姐。
“临时要合唱啊,辰哥,没问题吧。”
同伴问他。
张辰点了点头,刚刚导演过来说要由部分合唱团的人带着他们唱,直接把舞台剧改成歌剧了。
“没问题,红缨枪和大砍刀,你要哪个。”
张辰比较在乎这个。
“大砍刀吧,红缨枪像娘们使的。”
大学生扭捏了下。
唱完歌,江姐和演司令员的开始对话。
他们每说一句话,大家的脚步就向谁靠近一分,不是重重的跺地声,是布鞋的沙沙声,整齐而响亮。
台下的观众经过三场的剧情才渐入佳境,明白了江姐现在的情况和背景。
他们吞咽着口水,消化着台词和歌词,与台上的人共情。
“千重苦,万重恨,莫压在心头,莫压在心头,莫压在心头……”
司令员唱道。
这一幕很感人,张辰却关注起她们的衣服,打的补丁方方正正,无缝衔接,没有褶皱,干干净净,不似落难时的衣服,像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破洞装。
不出意外,化悲愤为力量的桥洞不会少,女主角接过未婚夫的遗物,成为新的双枪老太婆。
张辰一脸问号?
有些戏剧化,不过大家都歌舞真是振奋人心。
第一个歌剧高潮过了,为了后面精彩内容做铺垫,也为了防止疲劳,接下来肯定是平淡的剧情。
装死的旁白出了声音“在江姐领导下,游击队员和当地百姓在华蓥山一带取得了多次胜利,敌人对江姐的追捕也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忙完上一场大家赶紧换了一套服装,观众们是脸盲,群众演员是消耗品,这样频繁地换装会让观众有所满足,得到被重视的感觉,毕竟觉得有很多人为他们表演服务。
艺术是引人入胜,而不是引人入睡,最好爆点不断,不然很容易失去热情。
插科打诨的剧情出现了,敌人抓住了一个老头说是江队长,结果是蒋对章,蜀川话一律第三声嘛。
领导还是给面子,开怀大笑起来,边上的人附和着一起笑。
座位后排有人拿起手机转移了注意力,已经把这场歌剧当作形式的活动了。
台上的光打在主演脸上,台下灯光关闭,只有玩手机的人都脸在光。
就像课堂上,老师说的一样,你们在下面的动作我看的一清二楚。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