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阅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又一次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其凛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应该是巨大的。 历史上,在我国古代游牧渔猎部族中,许多分裂、仇杀与消亡都是在此种情形之下生的。后来的事实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的形格势禁之下,非凡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生的唯一有效途径。此时,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来到三官庙聚会,他们誓要&1dquo;六人如同一体,辅佐幼主”。(《清史稿》列传三十六,索尼。)福临继位后,他们中的几位迅向多尔衮靠拢,不再理睬豪格,令豪格极度郁闷。此种情形再一次表明,此时的大清国,已经在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生了深刻变化。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才会成为主帅,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续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不但皇位没有坐上,反而更要服从辅政王多尔衮的号令,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现在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口气令他实在难以下咽,因此,他不止一次说:&1dquo;多尔衮不是一个有福之人,他有暗疾,活不了多久。”并且同样不止一次放出狠话说:&1dquo;难道我就不能扭断这些家伙的脖子?”(《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戊午。)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则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死人殉葬。有证据显示,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如今,皇太极死了,论威望、论战功、论能力,这个皇位本来已经非自己莫属,偏偏皇太极的儿子又横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出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六岁的毛孩子来坐那把龙椅。对于多尔衮来说,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情吗? 伤人一千,自损八百。表明上看起来,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在向帝王政治演进的过程中,他们进行的只能是一场零和游戏。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使最高权力的诱惑和人们对这种权力的渴望具有了嗜血的冲动,使人在某些时刻、某些情况下不期而然地变成了兽。诚如一位哲人所说:&1dquo;当人变成兽时,就比兽还坏。”遂使染指它的人,胜利者经常双手沾满鲜血,而失败者则时常要付出不止一个人的头颅。使这种政治不论达到多么辉煌刺眼的巅峰,其中,都隐藏着走向反面的悲剧基因。多尔衮、豪格的命运和大清帝国后来的展就是明证。 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多尔衮虽然没有像豪格那样狠,但他想要干掉豪格的冲动,可能比豪格要扭断多尔衮及其四周那些人脖子的欲望还要强烈一百倍都不止。 十二天之后,即大清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两位辅政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当众誓要秉公辅佐皇帝。若&1dquo;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则天诛地灭,令短折而死。”誓约不长,却令人印象深刻。七年之后,正值三十九岁英年的多尔衮遽然死去,算得上是短折而死了。于是,曾经有人油然想起过这次盟誓。 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希奇的军事行动,其战略目标和战争战术指导都莫名其妙。而且是由排名在后的多尔衮命令排名在前的济尔哈朗,并且,两天后就要出。 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虽然这只是一字之差,分量可是不轻。辅政者,辅助君主处理政事之意也;而摄政,则是代替君主处理政务,已经可以直接号施令了。从《清实录》的记载上看,摄政王多尔衮很客气,他的名字仍然还排在济尔哈朗的后面。
阅读
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1dquo;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当年,皇太极设立政府六部,本来就有削夺诸王贝勒权限的意思,并曾经有过悉罢诸王贝勒分管部务之举。后来,随着皇太极权位的巩固而渐渐放松了控制。如今,多尔衮再次祭起这一招儿,意图仍然在于削夺诸王贝勒们的权限,使他们只能&1dquo;议政”,而不能&1dquo;干政”。多年以后,到了雍正及其儿子乾隆皇帝时代,索性连诸王议政的权力也予以废止。从此,给这个政权带来过勃勃生气的贵族共和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了完全汉化的皇权专制,这个政权也就此步入了真正的回光返照。 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宁锦前线返回沈阳,现,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公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顺序也要先写多尔衮。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爷。和代善一样,济尔哈朗深谙明哲保身之精义,遂成为前清时期最高层中能够得以善终的很少几个人之一。 半年后,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据说在&1dquo;力谏不从”的情况下,出面检举豪格&1dquo;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所有的七个牛录被剥夺,罚银五千两,然后——&1dquo;罪恶多端数不胜数,姑且不再追究,遂释之”。(《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戊午。)这是一个希奇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表明,在罗织罪名、玩弄权术、陷人于不义上,多尔衮还不是非凡娴熟老到,他和他的后代们需要向大明朝官场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另一个可能是,多尔衮急于征伐大明,时间过于仓促,来不及仔细琢磨。 三年后,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1dquo;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练习、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就这样,曾经有过&1dquo;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当时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 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带领八旗铁骑一举拿下了全中国,在他手中,建立起了对这一片广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治理秩序。大明帝国许多遭人痛恨的人物,俨然变成了治国之能臣,如洪承畴,如闻名阉党、大明帝国前大学士冯铨,甚至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之流。 随后,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一点,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也? 他的恩怨情仇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无论如何,应该说,这个大时代的转变最终是在他的手中才得以顺利完成的。然而—— 从此以后,多尔衮本人却再也没有受到后人的尊敬。 历史之吊诡真是令人敬畏。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