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制陶器(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幸好解仲玉就在她身边,只见他一个转身挡在祝宝丹前面,火花、水花、烟灰洒了他一背。顾不上火辣辣的痛,他抱着她滚到房子中间。
好在他皮糙肉厚没留丁点痕迹,若这些火花、水花、烟灰落在祝宝丹胸前绝对红点一片,水泡一堆。
有了这次教训,一个陶罐用了七八次后不敢再用了。
解仲玉在制泥坯环节上作了一些改进,把挖来的陶土倒进有水的缸里搅拌,给另一缸口上蒙住棕衣,舀了泥水倒在棕衣上,跟洗薯粉一样把泥水过滤。
隔天泥土沉于底下,解仲玉将水舀干,用棕衣包着热灰放在泥巴上面析出一部分水分。然后掏出泥巴像揉面一样反复揉搓,又用木板拍打。
这时的泥团像面团一样细腻柔软,他把泥团切成一坨坨,把坨坨搓成条条。把一坨泥团擀成一个圆饼作罐底,围着这个底用泥条一圈圈筑成罐身,里外用手抹平。
解仲玉在烧制过程中作了改进,挖了一个窑,中间放上预先烧好的箅子,把晾干的泥坯一层层码在箅子上,从下面的窑眼里烧火,经过一昼夜的火力进攻泥坯子进化成陶制品。
这批陶罐一入眼就知道是好货,色泽光滑,没有色差,解仲玉左手提起陶罐右手屈着两指头敲,陶罐出清亮声音。
后来解仲玉热衷于制陶加上他的奇思妙想,做了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坛子、罐子、缸子上百个。
陶器时代取代了竹器时代,烧饭用陶罐,炒菜用陶盆,盛水用陶缸,储存食物不是陶罐就是陶罐。
祝宝丹说这么多坛坛罐罐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完,解仲玉并没有停下陶器的制作,不过后来的陶制品不是拿来使用的是拿来观赏的。
他捏了神态各异的泥塑的鹿:吃草的、鸣叫的、奔跑的、静卧的、反刍的。祝宝丹看了说:“像,像极了。”
解仲玉说色彩单调了缺少了灵气。于是他用碳墨给鹿点了黑眼珠,给蹄子抹了黑色;用草木灰给鹿角抹了灰色。
分两窑将泥鹿烧成陶鹿。
祝宝丹看了连着说了两个成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她的赞扬很给力,解仲玉泥塑制陶的劲头十足。他捏了一只大山鹰,配上色彩,烧成陶瓷。他把它放在屋檐下,这下可异常了,早上没有喜鹊在窗前喳喳叫了,整天里看不见鸟儿的影子。
祝宝丹说:“准是这只山鹰吓跑了我们的鸟朋友。”
解仲玉把山鹰搬到房里,鸟儿们又回到了他们身边。
由此他想到了一个诱杀山鸡的方法。
他烧制一只大母鸡,肥胖的身子披一身色彩斑斓、光鲜亮丽的羽毛,光溜溜的脑袋上镶嵌着一对黑葡萄般的眼珠子。
这无疑是雄鸡们为之一斗的鸡公主。
他把母鸡放在林中一个显眼的地方然后躲在一棵树后面,不一会来了一只公鸡,它见了鸡公主先“咯咯”
欢叫着,见鸡公主没有反应于是伸开翅膀散开漂亮的羽毛围着母鸡转,不时用脚刨着土,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躲在树后的解仲玉捡起一块石头扔去,一下击中花公鸡的脑袋。公鸡倒地,双脚不停地划着。
他捡了鸡子回家。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