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今天爸爸带我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赵家村(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赵家村是隶属z省的一个小村落,整个村也就五十来户人家,世代以种田为生。

但赵家村地理位置很好,距离镇上不远,大人步行也就半个小时,加上村里三面环山,在饥荒年间也能上山寻寻生机,不至于连草根树皮都没有。村里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村民们相应的季节也可以抓些鱼啊虾啊之类饱餐一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国家展起来,现在山里基本没有什么大型动物了,稀缺的动物也都被政府保护起来了,所以村民们基本春天夏天和秋天都可以在山上满载而归,野菜、蘑菇菌子、鲜笋等干货总是不缺的。

总的来说赵家村的生活还是比较方便与富足的。

另外,赵家村的村民都很团结,即使日常有些摩擦争吵,但在正事上从不模糊。

不仅仅是村里人少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祖上是一个秀才,但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不和睦甚至互相伤害,爹娘也不作为,村里恶霸称霸,秀才没办法就带妻儿离开故土定居在此。定居后秀才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就不再参加科举,反而是在村里开设学堂以补贴家用。

秀才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品行教养,也时常向村长传输团结和睦的重要性,一开始村里人都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学堂的学生大多数成了秀才且一步步高中的时候,秀才的话才越来越被村民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即使有人走了出去,但留下来的人也不少,毕竟往上走的读书人需要的花销并不是咬咬牙就可以支撑的,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可以说十里八村的就再也没有比赵家村和谐团结的了。

加之在这个世纪初期及中期赵家村出了很多军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且大多数当兵的都回故土安享晚年。同时把在军营中受到的培养及纪律,外面开拓的眼界都机智的运用在赵家村建设中,比如大事要服从组织安排,要团结,小孩都要送去学习等等,村民们本身就对军人充满敬畏之心,加上如果村里好了,确实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受益良多,所以也都很听劝。

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说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很受外村的欢迎,根本不愁嫁娶。

加之村民的团结能干,村里也切切实实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即使是在经济困难及粮食紧缺的情况村里也没有饿死过一个人,待经济有所展后,村民们更是一年能吃上两次杀猪宴。现在经济放开了,在大家的努力下,更是家家户户盖上了宽敞的砖头房。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人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管男孩女孩都一样到年龄了就送去学校学习。大人们因为以前没有条件,所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村里条件好后举行的每星期一次的扫盲课几乎是全员参加。所以村里几乎没有老赖泼皮户,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的过自己的日子。

赵襄阳这一辈,赵爷爷和赵奶奶就生了他一个,因为赵爷爷年轻时参军耽误了,和赵奶奶结婚的时候年龄都三十多了,生赵襄阳时赵奶奶又伤着了,所以赵爷爷就和赵奶奶商量就要一个孩子就够了。

索幸二老把赵襄阳养得很好,很孝顺,也是不差了,加之儿子结婚给二老生了二子一女,其中儿媳妇苏清当小学老师的,大孙子今年九月小学六年级,小孙子同年九月四年级,小孙女则才刚出生不久,总之现在也算一家七口人的大家庭了,二老每天都乐呵呵的过日子。

与赵爷爷一辈的,就只剩下赵爷爷的弟弟一家,而弟弟一家的人丁也不算兴旺,就两个儿子,不过儿子们结婚后,大儿子有了二子一女,小儿子有了一子二女,这么来看赵家是越来越壮大了。

但即使赵家村的村风很好,村民则团结,但是村里人并没有因此增加多少户,大多数都是本村土着,毕竟赵家村为了自家的稳定与团结,对新人落户还是很注意与讲究的。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