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乡试解元(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看了千遍万遍。
至于榜上其余中式人姓名,谢凡看都不曾多看一眼。连本科解元姓甚名谁都没放在心上。
此后一连几日,谢凡都喜不自胜,沉浸在意外之喜中,晕头转向。旁的事物人情,他皆是不甚留心,一晃而过。
鹿鸣宴上,他一心干饭,坐得又远。上桌里诸位主考与解元、经魁谈笑风生也只远远望了一眼。压根也没在意众人是圆是扁。
接着王举人又说道:“前些年南直隶乡试解元多被苏州府或者徽州府,甚至松江府、常州府士子所得。
咱们应天府许多年才出了这么个解元,又如此年轻,实在是扬眉吐气。
今科春闱,咱们这位常解元,一定是要位列一甲了。说不好还能连中三元呢!”
谢凡听后连连点头,由衷表示同意。
见谢凡听得认真投入,王举人又说了些新科解元的背景资料:常幸是江宁人,出身富户大家,年仅十九岁,擅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俱佳。
除此以外,便是些形容神童的常用词汇,诸如“天赋异禀”
、“三岁识字”
、“五岁作诗”
、“七岁成文”
、“文曲星下凡”
等等。
嫉妒心往往只存在于水平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之间。对于望尘莫及、遥遥领先,实力碾压的大佬,人们往往就只有敬佩之情了。
也许是王举人屡次会试不第,自知水平有限。对于会试已是一颗平常心。说出此番话语时,谢凡观王举人面色,他对常解元,毫无嫉妒,只有敬佩。
虽然与举子士人交往不多,但是谢凡也知道南直隶省解元这一位置,含金量实在是很足。
南直隶省文风盛行,才子众多,所以南直隶乡试可比其他省乡试难多了。换在二十一世纪,就是高考大省,高低是个山东、河南、江苏的水平。
谢凡心里对于这位年轻解元也是由衷敬佩:“这位常解元年纪与我相仿,年纪轻轻便是乡试解元了。
可是我呢,只是一个吊车尾的第一百三十五名。莫名其妙中了举,现在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常解元实力雄厚,自然要冲击连中三元这样的大满贯荣誉。而我只要能会试取中,位列三甲之中,得个同进士出身,就谢天谢地了。
更别说他还家境富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唯一优势大概,是比常解元更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式吧。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谢凡自然有意与常解元结交,便在王举人引荐介绍下与解元见礼作揖。常解元也礼貌交换了姓名籍贯,与谢凡相互以兄弟相称。
可惜常解元在会馆中一直众星捧月,实在应接不暇。两人只闲谈了寥寥几句,解元便被旁人请去。因此两人终究只能算是点头之交。
过后几天,谢凡都趁着午后阳光灿烂,出门去金陵会馆与举人士子们聚会闲谈。
会馆内士子云集,自然少不了说些文章学问。
常解元才思敏捷,往往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每每言,便赢得满堂喝彩。而谢凡本就缺乏急智,文采亦不出众。在这等文人骚客清谈之中,自然就沦为陪衬点缀,负责为他人喝彩鼓掌。
万幸除了谢凡之外,王举人亦是如此,甚至还不如谢凡。他虽然外向热情,熟识众位举人,学问上却实在有些荒疏。好些经义注疏,典故出处,他似乎都不甚明了。
谢凡颇有些诧异,甚至不禁生出些怀疑:“王大哥这举人功名,怕不是买的吧。”
因着这几日两人渐渐相熟,谢凡知道王举人是个开朗豁达之人。便趁着左右无人,打趣了王举人两句。说他若是如此下场春闱,只怕要名落孙山。
偏偏王举人并无半分懊恼,只对谢凡报之微微一笑,其中似有深意。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