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也不知道会便宜谁家姑娘(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第94章也不知道会便宜谁家姑娘
和山镇不大,地处之江省西陲,与赣地接壤,总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镇政府驻于和山,街道人口1。1万。
当年读书的时候,从杭城回去,要坐一天的长途汽车。
自从兴建高铁之后,一个小时就能抵达衢州,再花一个小时就能坐车回家。
家乡很穷,但也不是那么穷,底子好些的人家,早就产业做大,飞黄腾达,底子差一些的,肯动脑筋,也能通过勤劳致富。
真正无可奈何的,是许许多多像陈家这样,往上数三代都是泥腿子,境遇不顺,思维又比较僵化的家庭。
但陈景相信,人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不拼也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出了客运站,陈景喊来野租儿,大包小包拎上去,径直往家门赶。
没多久,便到了镇口上的岔道,记忆中破落院子矮平房,近在咫尺。
远远的,他看到有人骑车从门前经过,身形微胖,背影熟悉。
那个削瘦的中年人,正拿着锄头在门前钩土。
下了车,他高喊了一声。
“爸!”
父子隔空对望,竟相无语凝噎,良久方才同时绽放出笑容。
……
陈国伟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有过身上撇传呼机,脚下踩牛皮鞋,穿夹克衫喇叭裤的辉煌岁月。
但那些经历,早都尘归尘,土归土,被永远的埋葬在记忆中了。
在大多数镇民的眼中,他就是一个老实巴交,吃苦耐劳的普通农民。
忙时在镇口打理田地,闲时收收荒,帮人糊墙盖瓦,通通下水道都是常有的事。
挣的钱不多不少,但除去日常开销,没见他怎么大吃大喝过。
陈国伟有个儿子,从小懂事儿,那阵话不多,也跟着干活儿,收荒,后来听说考上了杭大,这些年倒是没什么消息。
只有亲戚们知道,当初那个小镇天才少年,去到大城市,也就是泯然众人矣!
教育资源差得太多,见识想法,心性格局,拿什么和大城市的孩子比。
就算毕业,估计也是随便找个工作,拿着几千块的工资艰难打拼。
没办法,这就是如今的现状,也是大部分国内年轻人都要面临的处境。
但这种印象,随着前阵子生的那些事情,被彻底打破了。
忽然哪一天,陈国伟的破落小院外,就停满汽车,各种“知识分子”
,“领导”
,“城里人”
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左邻右舍们全都来看热闹,打听完了才知道,原来是陈家的小崽子,在外头出息了。
往老家和母校捐了不少钱物,林林总总统筹下来,几百万是有的。
那可是几百万啊!
镇上八成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那小子究竟在外头干啥啦?
大伙儿不知道,也猜不出来,问陈国伟,人自己也说不懂,一天到晚忙着秋收秋种呢!
2o号这天,陈国伟没出门,上午去市集买了些酒肉,又去镇口菜地里搞了些新鲜蔬菜。
然后便挑来碎石,仔仔细细的铺着门口土路,前阵子被汽车压出坑沟,不填一下,把路面夯实,落雨这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隔壁王婶儿骑着电瓶车从市集回来,眼瞅着陈国伟卖力的夯土,半开玩笑似的喊道:
“老陈今天不去做工啦?有这精神头子,给我那道也修修,改天请你吃酒。”
陈国伟邻里关系处得不错,和隔了几十米,寡居多年的王玉兰平日里也时常互相照应,后者也是孤女寡母,男的死在工地上,几可以说同病相怜。
但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你来我往,两人愣是一点儿风言风语都没传出去过。
用大伙儿的话来说,两边都是一心扑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人,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哪有心思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更何况,陈国伟对周围的人,实际都差不多,哪家有个红白喜事,修房盖瓦的,他不去帮忙?
今天的陈国伟却有些奇怪,听到王玉兰的话,他放下锄头,立在原地摇了摇头。
“今天怕是不成,搞不赢,换个日子。”
王大婶儿急了,嘎吱一下踩了刹车。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