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天命在我月圆之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56 章 为何攻谭(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终究是她不够有经验,没能像久居朝廷的老臣那样思虑周全、应对得当。

尽管她已经很努力地思考如何接话,如何斟酌遣词,可是当那位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站在她面前,她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影响了思绪。

有些细节和不对劲的地方,只有脱离谈话的紧张环境后,她才有所察觉。

商悯从头到尾回想了一遍与燕皇所谈内容,问自己:燕皇为何要针对她?

从身份角度讲,是因为武国重视商悯。

从小到大商悯所受的乃是正统的继承人教育,武王甚至为商悯杀王后姬妤,商谦的出生则是为了“备用”

,以及辅佐商悯,他接受的也大多是忠诚教育和服从教育,而非为王的教育,这些燕皇都知道。

燕皇想以借兵做借口,用商悯要挟武王,同时试探武王对商悯的重视是否到了为她不惜一切的地步。

他知道商悯这个人质分量较重,但是重要到武王因她的死日夜愧疚不安,和重要到因她的死直接起兵造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皇帝借兵,臣子不可不借,否则就将陷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当今诸侯还是很要面子的,凡事都要思考一个“义”

与“理”

若想不借,就必有正当理由,可这个理由皇帝认不认,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能燕皇自己都没指望能借到武国的兵,因为他明白武国必然不愿借兵,从北疆调兵不现实,武国也必会想办法找借口回绝。

就算事后谭破国灭,燕皇不吝封赏,武国能从中分一杯羹,可从封赏中捞到好处,真的能抵过借兵几十万带来的损失吗?更何况承诺封赏是一回事,封赏实际到手里能有多少,谁心里都没谱。

谭国遥远,荒漠众多,缺水,以至于

国中良田稀少(),资源匮乏(),又有蛮族不时侵扰,本身就不是富庶宜居之地。

它能有如今的地位,离不开国君的励精图治。若是换一个庸君做谭国国主,恐怕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参与攻谭很难捞到什么好处,这只会是赔本买卖,折损的将士和粮草花费都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灾荒年代,金银财宝没法立刻变成粮食,战争用掉的粮草,需要民间几次丰收才能重新填满?并且训练有素的铁血军队也不是想有就有。

可一方是国君,一方是臣子,且有伐梁之战例子在前,武国拒绝不得当,就会被扣下一顶帽子。

燕皇利用了这一点,对商悯的紧逼和发问都是他筹谋的一环,不管武国接受还是拒绝,燕皇都是赢。

接受就可消磨国力,不接受也可借由头发难,甚至提出别的要求。兵你不借,粮和武器你总可以借一借吧?更别说你武国的大公主也要参与攻谭。

一场谈话,燕皇有三个目的。

一为将商悯从大学宫和质子群体中剥离出来,分化质子们的联系。

二为试探武国底线,武国的应对将决定燕皇更进一步的计划。

三为更严密地掌控商悯,师从镇国大将军是好听的说法,把她放苏归身边,是为让苏归监管她。

现在这三个目的他基本都达成了。

就是有一件事,一件最根源的事,商悯冥思苦想,依然没能思考出答案。

——燕皇为何偏偏要攻谭国?

为什么是谭国,而不是其他国?

攻打这样一个国家,捞不到什么好处,还会让大燕失去西北屏障。严重一点说,这一战说不定会进一步动摇众多诸侯国对皇帝的信任。

当年伐梁诸侯齐聚,是因为梁国真的要造反,众诸侯怕天下易主,怕梁王上位后把矛头对准其余诸侯,再加上当初燕室虽不比建朝之初得人心,但终究仍有余威,是以伐梁。

但谭国……平心而论,商悯不相信谭国是真反!

自太后逝去,巨大的阴霾就笼罩了宿阳,连带着天下风云都变得变幻莫测,难以捉摸了。

……

“替朕拟信,送与武王,让他准备兵马粮草,助大燕攻谭。”

燕皇吩咐。

下方文官一顿,问道:“可要将悯公主即将师从苏归的事告知武王?”

“不。待他来信拒绝朕,再告诉他。”

燕皇语气随意,像是对之后会发生的事早有预料,接着赞道,“幸有柳卿为朕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这位青衣文官动作不停,一封信即刻拟好,交给皇帝查阅。

燕皇微微点头,一旁的胡千面很有眼色地接过退下,去安排信鸽发出。

“陛下,臣有一事要禀。”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