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宋江山最后还赵匡胤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回(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韩通大惑不解,瞪大眼睛问道:“陛下不打北汉了?”

柴荣道:“不是不打,而是事有先后,先捡要紧的做。北汉虽小,但着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我想过了,万事俱备之下,猛攻一个月就能拿下,但是伤亡也必定十分惨重。再说北汉与辽国接壤,留着北汉还可以牵制辽国。一旦据为己有,不但要驻守重兵,而且日夜防备,枕戈待旦,反而得不偿失。”

柴荣心中早就想好一盘经天纬地的大棋局,那就是先易后难,先放过北汉。

王朴道:“臣筹措转运粮草不力,致使陛下无功而返,请陛下责罚。”

柴荣并无责备之意,反而安慰道:“国家有多少家底,朕比你更清楚。朕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眼见王朴神情自责,微微一笑,道:“你说此战无功而返,朕却不这么看,北汉从此一蹶不振,北方边界相安无事,朕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顿了一顿,对孙延希道:“传张永德和李重进来见朕。”

孙延希答应一声,出殿传召二人去了。王朴道:“臣等告辞。”

柴荣道:“传李重进和张永德,是要议议军中之事,你们留下来一起议议。”

转头对韩通道:“朕拟授你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与李重进一同执掌禁军,不日就有诏令了。”

韩通应声说是。

正说之间,李重进和张永德走进大殿,柴荣道:“你们都坐罢。”

众人坐定,等着柴荣示下。柴荣道:“禁军将骄卒惰,好逸恶战,每遇战事不是裹足不前就是望风溃逃。这不是训练有素的禁军,倒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你们说说,这样的禁军能打胜仗吗?”

四人都摇头道:“不能。”

柴荣正色道:“既然不能,就要改变现状。你们说说,该从何处入手?”

张永德道:“军中不养闲人,裁减老弱病残,把能打的留下,不能打的统统赶出禁军。殿前军乃天子亲兵,负扈从天子之重任,但是只有区区四万军马,名实不符,臣请扩充殿前军。”

说来说去,还是怀有与李重进互争高低的私心。殿前军一旦扩充,张永德的权势势必水涨船高,这是李重进不愿看到的。他不甘示弱,当下也道:“臣也奏请扩充侍卫亲军。”

两人都要扩充自己的军马,分明就是在针锋相对,也是在斗气。柴荣心中冷笑,道:“殿前军现有四万人,侍卫亲军现有十六万人,共计二十万。一个寻常士卒就要五个百姓养活,每年的军饷开销就占据了国家大半的税赋。国家要养这么多禁军,实在不堪重负。兵在精而不在多,朕拟裁减老弱病残,留下精兵。侍卫军中多有滥竽充数之人,应酌情裁减。殿前军兵员较少,应酌情扩充。都是禁军,要一碗水端平,朕不会厚此薄彼。两军人数总共维持在十二万至十六万之间,分拆开来,各军人数在六七万左右。”

李重进心想麾下兵员从十六万人裁减至六七万人,一刀下去,就砍掉了足足十万人。心中虽然不服,可是柴荣所言句句在理,挑不出一点毛病。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同为禁军,掌心掌背都是肉。兵员大致相当,也在情理之中。既然柴荣没有错,那么错的那个人就是张永德。要不是他每天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进言,柴荣怎么会一口气就砍掉侍卫军十万人马?张永德瞥了一眼,但见他又忿忿不平又无可奈何,宛如斗败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脸上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心中却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其实他们二人都想错了,柴荣英明睿智,不会因为张永德屡次进言,而偏听偏信。检讨高平、太原二战之教训,决意改革兵制,精兵简政。李重进是堂兄,张永德是妹夫,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就像是一杆秤一样,两边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才利于制衡。此即帝王之术,秘而不宣,存乎于心。

柴荣又道:“改革兵制,遴选精兵。一则从民间招募,只要是能打,那怕是逃犯,也能赦免录用。二则令各地节度使精选强壮勇猛者,送至阙下,以备遴选。”

深知藩镇兵强马壮,拥兵自重,君弱而将强,本末倒置,乃祸乱之根源。正好借着改革兵制的机会,削弱藩镇的军力,将各路藩镇麾下的精兵强将抽调到禁军。如此一来,禁军实力大增,藩镇实力锐减。此消彼长,强弱互换。任何一个藩镇想谋逆作乱之前,都要先摸摸自己的脑袋了。在坐四人,唯有王朴读懂了柴荣的心思,如此釜底抽薪,既削弱了藩镇的实力,又巩固了皇权,可谓一举两得,当下道:“陛下此法虽好,就怕有的藩镇阳奉阴违,藏匿精兵强将,瞒而不报。”

韩通道:“是啊,有的藩镇狡猾之极,如果挑选一些老弱病残送来,是收还是不收?”

张永德道:“精兵强将是各藩镇手里的命根子,看得比甚么都重,攥得甚么都紧。他们会乖乖奉诏,老老实实交出吗?”

柴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只是稍纵即逝,谁都没有察觉。沉吟片刻,道:“你们所虑极是,那就以十选一罢。每一万名士兵中,必须挑选一千名精兵备选。凡备选精兵身高不足五尺五寸,达三成者,以隐匿不报之罪论处。文伯,你草拟诏书。”

王朴答应一声,秉笔濡墨正准备落笔的时候,柴荣又道:“给各节度使的诏令,措辞不妨严厉一些。”

他这么一说,王朴就知道诏令该怎么写了,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柴荣看完草拟的诏令,改了几个字之后,交给王朴,要他重新誊写。王朴改完之后,柴荣亲自抄写,并盖上玉玺,道:“立即往各地节度使。”

王朴领了诏令,应声说是。柴荣又道:“这次赵匡胤屡建奇功,差一点就攻进太原城了。他跟随朕有几年了,朕竟然一直没有看出来,他智勇双全,有大将之才。”

赵匡胤是张永德举荐的,又是部将下属,眼见柴荣言下颇有赞许之意,自己脸上也有光彩,当下笑道:“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他再有将帅之才,没有陛下这个伯乐赏识,也会碌碌无为,湮没于尘世。”

柴荣笑道:“他是你举荐的,你才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张永德道:“陛下过奖了。”

柴荣道:“各地送来的精兵猛士,优先编入殿前诸班,由赵匡胤亲自遴选训练。到时候,朕会亲自前往校场检阅。”

张永德道:“臣奉诏。”

议完国事之后,已是黄昏时分,柴荣这才前往馥蕙宫。符皇后早知柴荣回了皇宫,一直在馥蕙宫翘以盼。她正哄柴宗训睡下,一名宫女入内禀道:“娘娘,陛下来了。”

符氏心中一喜,走到宫门口,柴荣也刚刚到宫门口。符皇后道:“陛下终于回来了。”

柴荣握住她柔弱无骨的双手,道:“这些日子,叫皇后担惊受怕了。”

两人情深意浓,虽然只分别两个多月,但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刻终得团圆,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两人眼里只有彼此,默默对视,久久无语。宫女们知道他们一定有许多体己的贴心话要说,于是默默退下。

过了一会,符皇后道:“陛下瘦了,是不是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

柴荣微微一笑,道:“出门在外,终归还是没有在家里好。”

符皇后道:“这次打败了强敌,天下太平,陛下再也不必鞍马劳顿,御驾亲征了。”

柴荣想了一会,道:“我凡事亲力亲为惯了,再说自己的事终究还是要自己做,以后要御驾亲征的时候,还是会领兵出战的。”

符皇后吃了一惊,道:“陛下以后还要亲征?”

柴荣安慰道:“我福大命大,就算亲征一百次也不会少一根头。我肚子饿了,有没有甚么吃食?”

符皇后当下命宫女送上膳食。柴荣吃过晚饭,问道:“孩儿呢?怎么一直不见他?”

符皇后笑道:“他玩了一整天,刚刚睡下。”

顿了一顿,又道:“陛下累了,不如早些歇息罢。”

柴荣握住符皇后一手,道:“二个多月没有看到孩儿了,进去看看。”

两人携手步入内宫。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