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笔趣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4 章 庄公二十二年2(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周易》我们都知道,就是讲卜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八卦。于是这位周的史官就给公子完来了一卦,卦象是“观之否”

,也就是观卦变为了否卦。这里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八卦。

首先,八卦的每个卦,其实都是由三条线组成的,线分为两种,两节虚线和实线。虚线被称为阴爻,实线被称为阳爻。根据阴爻和阳爻的组成不同,有了离、坎、震、艮、乾、坤、兑、巽八卦,准确的说是八个符号。

这玩意儿一般人是不会背的,但是奈何小疯我打网游的时候副本逼我认卦,于是……如果想背有口诀。扯远了,这八卦分别有所代表:离和坎一组,分别是火和水;震和艮一组,分别是雷和山;乾坤是天地;兑是泽,巽是风。

不要问我坎的水和兑的泽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jpg,我给自己方便记忆的解释是泽指沼泽。然后也不要问我艮为什么是山不是土,没有为什么。

然后一个卦象是由两个卦的符号组成的,所以八个符号可以组成六十四个卦,因为上下的顺序很明显不能无差。别的卦象就不管了,“观之否”

中的观,是坤下巽上,否则是坤下乾上。“之”

的意思是前者变成了后者。

至于为什么要变卦,啊太复杂了,反正就是达成某种条件后,前一个卦中的某一个阴爻或者阳爻会直接转变成相反的爻,我们这里就不细说了。主要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解“观之否”

的。哦对了,这个其实念“冠之痞”

因为从巽卦变成乾卦只有一个爻变了,所以看的是本卦发生了变化的那个爻辞。《周易》里观卦发生变化的第四爻爻辞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国之光其实是使者聘他国时会发生的事情。

整个爻辞都是指公子完会成为君主的上客。这是发生在陈国吗?不是,而是在异国。也不是发生在公子完身上,而是在他的后代身上。以上是对“观之否”

的解,但是为什么能这样解,《左传》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光”

是能照耀远处但自某一点而来的东西,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观之否”

则巽

变成乾,即:风变成天、其下始终是土。

与此同时,又引入了一个在演绎八卦时其实用得不多的理念,叫互体,即上下两个符号组合而成的新符号。自下而上的第二到四爻、或者三到五爻,都是兼二者而有之。这里取否卦的二到四爻,形成了一个艮。

风变成天,在土之上,其中有山。这是单纯看“观之否”

两个卦象得出的结果。山中物产丰富,天光照耀它,于是这些物产显露在土地上。这就是“观国之光”

艮除了是山,也是门庭。门庭中堆满诸侯朝天子或者互相聘问的礼物;乾为金玉,坤为布帛,所以礼物中包含有各类宝物;又乾为君、坤为臣,所以坤下乾上的否卦有臣朝见君的含义,也就是臣为君之宾客。

再加上观作为动词,是看旁人所为与自己无关,所以上述根据卦象得出的全部结论都不发生在卜卦的本人、即公子完身上,而是在他的后代身上;风在土上,风会行进,意味着从这里到其他地方,所以这一切会发生在其他国家。

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这个国家肯定是姜姓。因为姜姓是四岳之后,只有山岳才能与天相配。而如此显赫的未来,考虑到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各方面都强大,所以陈国衰落,公子完的后代才会昌盛。

周史这洋洋洒洒的预言,是不是感觉尤其中间部分格外牵强,主要是解《周易》原本就有的爻辞这一环,实在是太玄乎了。姑且一听,这种玄乎的东西还是看原文意会比较好,翻译成白话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按照预言确实是,陈国第一次被楚国灭亡时,陈完的后代开始在齐国当正卿;陈国被楚国第一次灭国不久就复国了,但后来又被楚国灭了。这第二次灭国时,齐国已经是田氏的天下了。

好,二十二年就到这里。最后还是讨论一下陈完的岳父到底是陈国大夫还是齐国大夫。杨伯峻先生的观点是,根据周史的预言,公子完的后代是在异国有所建树,且讲到丈母娘的预言时,是在公子完已经逃到齐国的背景下,讨论的过去的事情。

所以公子完结婚是在老家。嗯,我个人觉得的话,周史的预言其实看不出来,因为卜卦的对象是公子完本人,齐国当然是异国,异国并不是针对公子完的后代。但是讲丈母娘这件事时,惯例的“初,发生了某事”

这个格式,倒是更有说服力。

《史记》这段其实基本都用的是《左传》原文,唯独岳父懿氏,《史记》写的是齐懿仲,杨先生觉得这里是《史记》的失误。从身份来讲,懿仲确实是齐桓公上位的功臣,如果他很欣赏陈完把女儿嫁给他好像也没问题。

但是除了前文说的反对观点外,懿仲是国氏,谥懿,怎么想《左传》应该都不会管他叫懿氏才对。而且丈母娘的预言那么炸裂,如果真的是这个人,作为齐国公族,真的不是先选择把陈完斩草除根吗?

哪怕是后人附会的预言,也不应该安在他身上才对,因为就不合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