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末代万元户(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拿到钱后的第三天晚上,我在园区街道的一个小饭馆里备了一桌酒菜,特地请林正志吃饭。
林正志说他自己不会喝酒,且两个人吃饭也不闹热,就带上了他厂里的小朱科长和几个班组长。
这些人平时会跟着林正志到熟人老板的实验室或车间串门溜达,我跟他们也照过几面,算混到个脸熟。
但一顿酒足菜饱之后,就成了好兄弟。
其中一个精瘦成猴子的班长,喷雾似的喷着口水冲我说“小墨兄弟,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们直说。只要你一句话,兄弟们都会为你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年纪大我们两轮以上的林正志很是照顾我,转着菜盘说“小墨现在是个万元户,两肋插刀的事,好像不需要了。这两年苦瘦了不少,来,多吃肉补肉。”
“噗”
一声,我刚喝进口的啤酒,直接喷到被转到我面前的红烧肉上。
我承认当时这一喷酒的表现极其没有素养,没有礼貌。但没办法,身体机能的自然反应越了我脑神经的控制力。
只因我对“万元户”
这个词,实在过敏。就像有些人对花粉过敏一样,一刺激就要打喷嚏,憋都憋不住。
与瘦成猴子的班长不一样,他是有一说话就漏口水的习惯,我却是偶尔的意外。
都什么年代了,还万元户?
要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最后一个“万元户”
,与每个朝代的最后一个帝皇一样,在风雨飘摇中充当着最为落魄穷酸的“万户侯”
。
据我老爸回忆,“万元户”
这个光荣的历史称号,始用于2o世纪7o年代末期,终止于2o世纪9o年代初期。以我们鹿城的展状况,大概晚了两年、至93年前后就没有了。
根据每个城市展起点的时间不同,这个曾经代表过一个时代的“万元户”
,在改革开放、经济迅展的巨轮中,短短几年内,就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
之后的那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缓慢前进的尴尬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全会不仅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万元户”
们才得以在改革春风的滋润下,正式破土芽,并很快地破茧成蝶。
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过了万元,“万元户”
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的代名词。
顾名思义,万元户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家庭民户。在改革初期的当年,自然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家。
好多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农民都非常的怀念"
万元户年代"
的幸福日子
大米o。14元一斤,猪肉o。9o元一斤,国粹白酒o。8元一瓶,棉布o。3o元一丈,理o。2o元一次。。。
水电不要钱,土豆萝卜红薯也不要钱,大多种来喂猪的。。。
压岁钱o。1-o。2元一年,走亲访友送礼2元左右一次足够。。。
我至今记得自己在十岁光景的时候,我的堂伯墨贤就是村里最早成为“万元户”
的人家。
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钟表、永久牌自行车和打开来全是雪花飘舞的十四寸黑白电视机,都是他家最早引进我们村的。
堂伯告诉过我,他是怎样成为一个“万元户”
的经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