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摘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节(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说完,桓温下令撤走了甲兵,然后跟谢安开怀畅饮高谈阔论。这样住了几天以后,他又回到了驻地。

谢安和东晋,也都躲过一劫。

其实桓温的野心不能实现,谢安是做了手脚的。后来桓温病重时,曾再三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廷也不得不表示同意。然而文秘起草的诏书,谢安总是不满意。结果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拖到桓温去世也没能发出。

改朝换代的事,就这样泡了汤。

那么,谢安是什么来历,他又何以能够如此?

在南下的士人中,谢家并非一流的大族,然而谢安的名气却很大。他四岁时就被桓温的父亲桓彝视为神童,后来也深受王导的赏识。只不过他对政治似乎没有兴趣,当了一个小官后,很快就称病辞职隐居东山,与王羲之等名流来来往往,游山玩水时还不忘带着妓女。

对此,当时还是宰相的简文帝曾发表评论说:安石既然与民同乐,那就必须与民同忧,不怕他不出山。

不出简文帝所料,谢安终于再次出仕,从此留下“东山再起”

的成语。不过他的东山再起,是在社会各界呼声很高以后,因此有人不无嘲讽地问他:老兄高卧东山不肯出仕,弄得人们都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现在安石出山了,请问苍生又该拿安石怎么办?

谢安笑而不答。

然而舆论却似乎并不肯放过谢安。当时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一种根名远志,叶名小草。桓温就拿起来问谢安:为什么它会有两个名字呢?

谢安愣住。

座中一人却应声而答:待在地下(隐居)的时候就叫远志,出头露面(做官)了就叫小草呗!

谢安很狼狈。

桓温却看着谢安笑。他说:这个解释不错,而且很有意思!嗯,嗯,很有意思!

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其中有时代精神。

实际上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装。所以,像桓温那样公然宣称宁可遗臭万年,也不虚度一生,是真实可爱的。像谢安这样硬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的,反倒有装模作样、沽名钓誉、待价而沽之嫌。

于是就连谢安的雅量,也被怀疑为做秀。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出兵,以压倒性优势进攻东晋,与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大战于淝水。谁都知道,这是决定东晋王朝命运和前途的战争。然而捷报传来时,谢安却在下棋。而且看了一眼后,继续下棋。

客人沉不住气了,问谢安出了什么事。

谢安这才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

这当然是雅量非凡,然而正史却另有记载:客人走了以后,谢安狂奔进屋,结果连鞋跟都折断了。

后面这一幕,才是真实的。

事实上雅量并非谢安的本色。小时候,他曾经去找名士王蒙辩论,王蒙对他的评价就是“咄咄逼人”

。可见谢安骨子里其实跋扈,超凡脱俗和淡泊宁静是装出来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后天的修养或修为。

但即便如此,却仍然可贵,因为当时的天下需要这样一位人物来做政治领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像当年的王导一样,让面临倾覆的王朝转危为安。

这样看,王导和谢安,又堪称政治家。

至少,也是高明的政客。

的确,谢安和王导不乏相通之处,他们也都懂得“宰相肚里能撑船”

的道理。谢安执政时,正遇到士兵和奴仆因不堪压迫剥削大量逃亡,而且大多就近逃到南塘一带的船中。谢安却否决了大搜捕的提议。他说: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包容,那么京都还叫京都吗?

有此一说,谢安便堪称真宰相。

这也是王导和谢安执政时,矛盾重重的东晋政界相对和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谢安是懂政治的,也是很会做人的。有一次,谢家人聚会,正好天上下起了大雪。谢安便兴致勃勃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哈哈大笑。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