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炮传奇电视剧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第一次殷墟发掘(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自王懿荣现甲骨文后,引了学者们对甲骨文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甲骨文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朝晚期都城,属于商朝王室遗物。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o年5月14日),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

之一(其余三人是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下《史记?殷本纪》。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一九一七年,王国维从甲骨文中考释出商代的“先公先王”

,证明司马迁《殷本纪》的商王世次并非虚构。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还是知之甚少。而要更深入的去认识这个王朝,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资料。民国初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顾颉刚为的“古史辨派”

主张大胆疑古,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同样的故事主题,文献记载越来越详细,其实都是后代史官虚构事实,为了增加王朝正统性而编造出来的。傅斯年认为,要想解决古史辨派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新方法、新材料,寻找史前和中国历史时期的连接,掘殷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殷墟由于甲骨文出土与研究已确知为商代晚期的都城,这在时间上就有了准确的节点,可以为“其他古墟知识作度量”

。为此,傅斯年在“中央史语所”

正式成立之前的一九二八年八月,就派董作宾先期赴河南安阳考察。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三日,殷商时代已经沉入地底三千年,安阳小屯村的向导把董作宾带到一片田垄边,手指的方向,是一片貌不惊人的土地。过去的三十年间,人们就是在这里不断地翻找出大片的“龙骨”

,上刻着人们无法看懂的符号。只不过,安阳人关注的是甲骨本身。这些甲骨抵得过最高产的庄稼。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为一块甲骨开出的价格,曾一度高达二两五钱银子。这片甲骨“庄稼”

的根系,就扎在泥土深处的那座商朝的故城里。只是现在,除了黄土,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它的名字——殷墟。在安阳城中,士绅和古玩店的老板也纷纷劝远道而来的董作宾放弃幻想。走下田垄勘测后,董作宾现,有几个坑显然才刚刚被填埋好,而他在坑边甚至捡到一片没有字的甲骨。他认定,就在脚下的棉田深处,应该仍然埋藏着有字的甲骨。“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董作宾的信很快从安阳寄往广州,历史语言研究所,收信人是傅斯年。傅斯年汇来一千银元,希望“纸上考古”

转为“田野考古”

。傅斯年的计划极富野心和想象力。他希望摆脱传统学者所遵循的“纸上的考古”

,而进行“田野考古工作”

。他的目标是沿着洛阳逐步西进,直到中亚各地。他以中华文明作为立足点,但是目光所及远远过了中国的地理版图。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北大国学门的陈垣等人试图把北京建成汉学研究的中心,反巴黎和东京,而傅斯年也热切地期望能把“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从巴黎和柏林夺回中国。而眼下的殷墟掘,正是这个庞大计划的第一步,能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基准刻度。为此,他与中央研究院反复磋商,终于讨来一千银元,这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殷墟第一次掘意义非凡,但当时却并非易事,种种障碍横亘在董作宾面前。那时河南聚众挖古物的事情层出不穷,省内外反响强烈,河南省政府专门布条例,严厉禁止挖掘古物。当时科学掘的意义不为人知,考古掘甲骨也被人当做“挖宝”

,不但当地人眼红,社会各界也疑窦丛生。此外,当时安阳匪患严重,没有河南地方政府配合,科学掘根本无法进行。董作宾(1895年3月2o日—1963年11月23日),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

之一。在甲骨学、年代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年轻时经过商,教过书,办过报纸,直到二十八岁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才真正走上学术之路。加入史语所之前,他在中山大学做副教授。他对甲骨研究有着敏锐的直觉。由于年少时学过篆刻,他逐渐练出一门绝技,可以根据刀法判断甲骨的真伪。在安阳调查期间,董作宾就感觉到,将来的考古掘要面对种种障碍。当地人视地下甲骨为己有,前来掘无异于“虎口夺食”

;河南省专门布条例,严禁掘古物,这法令杜绝不了盗掘,但公开的考古掘却可能“撞到枪口上”

;安阳匪患丛生,考古工作和人员的安全,均需得到有效保证。从董作宾的做法看,他是“上盘、中盘、下盘”

齐动手,运用各种社会关系,力促考古掘顺利进行。他先前往开封,请幼年私塾同学郭宝钧相助。郭此时是省教育厅秘书,人脉很熟,经他引荐,董作宾拜访了河南建设厅长张钫、教育厅长查良钊,向他们说明殷墟掘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赢得了这两位河南重量级人物的赞许。随后,董作宾前往上海、南京,为掘采购所需仪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与傅斯年面谈,请他出面,让“中国民国大学院”

、“国立中央研究院”

、“古物保管委员会”

等给河南省政府公函,请求给予保护和协助。并请蔡元培先生致函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给他予以帮助。各种公函到达河南,在省政府的行政会议上,董作宾早已“埋伏”

好的张钫、查良钊“一唱一和”

,据理力争,使“殷墟掘之案”

顺利通过。经董作宾争取,省政府的张锡晋、教育厅的郭宝钧又奉派随同协助。董作宾又邀约表弟王湘等两人,连同上海请来的测绘员李春昱,一行六人前往安阳。这次他们落脚在洹上村彰德高级中学,有教育厅大员郭宝钧参与,学校热情款待,一切所需,都由学校借用。安顿就绪,董作宾、张锡晋、郭宝钧前往安阳县政府请求帮助。县长极表支持,对董作宾的要求一一照办将科学掘之事公告全县,特别是小屯村及其附近,村村都张贴布告,令尽人皆知;从县人民自卫团派一名军官率领十名士兵,随同考古队前往小屯,并驻扎村里,保护掘人员、看守掘现场;从县政府特派专门委员协助,并派两名警察跟随维护治安。在县里安置妥帖,董作宾又来村里安置。一行人在警察、士兵的护卫下,到小屯村村长张学献家开会,董作宾先介绍科学掘的意义,然后,省、县官员宣读两级政府公告。情绪有些骚动的会场,渐渐安静下来。董作宾接着布置,他说好工钱,请村长代招工人,并通知村民,无论挖掘到谁家地里,对受损的庄稼都会给予赔偿。最后,租了村长家几间房子做临时办公场所,也作为自卫队的住房。村长办事很上心,当天就招齐了所需的十五名工人。傅斯年让董作宾主持第一次殷墟掘,可真是找对了人。经过商,教过书,办过报纸,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会办事的本事。参与第一次掘的六个人,包括董作宾在内,都没有考古掘经验,甚至也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董作宾最先摸索的,是“挖坑”

的学问。他最初设想挖正方形,四丈见方,这样面积大,深处光线充足,可以随时摄影。但请教村民,得知人家都挖长方形,长七八尺,宽两三尺。这样的尺度,铁锨、抓钩用起来方便;可以架辘轳,坑深时起土省力;挖出来的土堆在四周,填坑时方便省力。于是决定放弃最初设想。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三日,在洹水岸边挖了一天,却一无所获。董作宾不无丧气时,现田间有农民在挖括蒌的根茎天花粉(一种中药材),他们拿着一种铲子,长七八寸宽四五寸,铲面与“洛阳铲”

不同,把儿长一丈多。找到药材苗,即顺着苗茎慢慢向下挖,挖出一个小洞,将地下约一丈深处的根儿取上来。董作宾大感兴趣,上前观看,见不同深度挖出来的土色不同,于是大悟,谈好工钱,请农民第二天带着长铲来帮忙。此法果然奏效,第二天就挖出一些甲骨碎片。六七天后,在小屯村一户人家院内有了大收获。这个编号为二十四的坑里,现有字骨版十五块,骨质坚实黝黑,字极清晰,再往下挖,出土兽骨兽牙等。董作宾十分兴奋,绘制《二十四坑之土层及其出土器物图》,最早注意到了甲骨与土层的关系及相关信息。与以往的书斋生涯相比,考古掘十分艰苦。因小屯一带有匪患,他们不敢住村里,每天往返步行十余里,午饭是干馒头、凉开水,有时会让村民煮点儿稀饭,当时安阳风沙极大,往往一碗饭没喝完,已落上一层土。尽管如此,他们却越干越起劲。但是,这中间也有曲折,董作宾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兴趣,决定了他最看重的仍是甲骨。最令他失望的是,考古队在十三天里接连掘了三十六个坑,却只在其中六七处现了有字的甲骨,数量远低于预期。他有些犹豫,眼看着傅斯年辛苦讨来的一千银元不断消耗,他越来越不安,甚至建议停止掘计划,以免劳民伤财。不过,傅斯年却坚信,现多少甲骨上的文字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探究地下的真实情况和蕴含其中的知识。他并非考古学专业出身,他所依靠的,是敏锐的直觉、广博的见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学术的使命感。第一次殷墟掘持续了十八天,挖了四十个坑,共掘出有字龟甲五百五十五片、有字骨版二百二十九件、无字甲骨近两千片,还有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收获还是颇丰。而最重要的是为以后的殷墟掘,开了个好头,也使“中央史语所”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片遗址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每年的十月十三日被史语所内部定为“考古节”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