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传奇大炮是什么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章 李庄栗峰山庄和罗南陔(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坝的李庄古镇是一座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的古镇。拥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宜宾李庄古镇,沿江而建,错落有致,散着浓郁的江南韵味。古镇内保留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建筑风格,整个小镇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给人一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在没有公路、铁路和飞机等现代化交通的古代,最兴盛的莫过于河运交通。李庄的由来,即与此息息相关。据说,南朝萧梁时期的长江水运,每6o华里设有一个里程桩,航船者或岸边拉纤者都用它来计算路程和工钱。自南溪上溯6o华里的里程桩就在李庄下游北岸约15华里的一个叫凉亭子的地方。此处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水流湍急而不便泊船,恰好有一巨型石笋屹立崖岸,为图省事,人们便在上面刻字,用它代替本应人工设置的里程桩。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天然的里程桩唤作“里桩”

。里桩不知什么时候演变成为李庄。渐渐地,李庄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路驿站:从宜宾经这里,去泸州、重庆,可直抵南京、上海。在李济旧居,就有这么一张老照片,上有一石笋,刻着“里桩”

二字。不知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传闻,还是因这传说后人才刻上了文字。当年,学者们来李庄,还依托过水路运输;而如今,这条长线航运已经终止了。李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梁代置戎州,兼置六同郡,辖僰道、南广两县,李庄属南广县。北周时,南广县迁移到李庄镇所在地(后因避讳隋炀帝,南广更名为南溪)。至唐宋,战乱不已,由于李庄地处坪坝,常受侵扰,南溪县治便迁到长江北岸的奋戎城,即现在的南溪县城。转眼又是数百年过去,李庄于明代设镇,清代设里。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从广元入蜀赴任,一路行来,只见满目疮痍、人丁寥落,一幅百废待兴的光景。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川省招流反籍,移民复垦。“湖广填四川”

的浩然移民之行,就此拉开了序幕。南方移民多是顺江而上,穿三峡,进重庆,而后分流至川西平原。作为岷江下游的重要码头,李庄一时成为重要的移民口岸。明清时期的兴建,基本奠定了李庄今日的人文风俗和建筑格局。这里有九宫十八庙,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明朝的旋螺殿,清代的奎星阁,精妙的白鹤窗,清幽的席子巷……斑驳旧迹,承载着李庄贤达荟萃的过往。傅斯年曾感叹:“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先后相踵。”

从李庄镇尾高高挑起的一座临江楼阁奎星阁看去,这座全木结构的三层建筑,曾被梁思成评价为长江上“从上海到宜宾二千公里中,建筑最好的亭阁”

。沿此一字排开,则建有东岳庙、王爷庙、张爷庙、天上宫、慧光寺、禹王宫、巧圣宫、川祖寺等数十座寺庙。每日晨钟暮鼓,香火兴盛;每年从旧历三月东皇会开始,便戏剧表演接连不断,庙会市集人声鼎沸。得益于良好的地理经济条件,而李庄这一当时不过三千人口的小镇,其社区生活异常活跃,为此设立的公共设施和建筑也尤其丰富。当时的人们,可曾会想到自己祭祖拜神烧香请愿之所,有朝一日会挪作他用呢?栗峰山庄位于李庄镇西南处,因此处有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且山上原有两棵数百年生长的板栗树,故名作“板栗坳”

。栗峰山庄占地面积1oooo平方米,建筑面积8ooo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梁思成就将栗峰山庄收入了自己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并盛赞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

!山庄是明末一张姓人家从湖北移民来川落户李庄后修建而成。山庄由山门牌坊、正堂大院、东边大院、西边大院(即戏院)、东西朝门、内外围墙、炮楼等建筑物组成。整个山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富丽堂皇,而张家人以耕读传家,待人诚朴,堪称李庄大户人家。其山门牌坊楹联上刻写的字迹虽风化严重,依旧可以辨别字迹:“古栗树芳名,仰先公孝友传家,百忍两宗凤两铭;曲江延世系,欣此日林泉托迹,青山绿水赋闲。”

牌额上则是“清高门第”

四个大字,距今已14o年历史。站在永胜村村头,只见一组组建筑规整的四合院落整齐地罗列在一片绿色之中,房屋由低向高延伸,七处自成一体、又彼此相通。张家有七兄弟,每个兄弟都拥有一组自己的四合院,并且以各自院落的特点、建筑时间等各赋其名:‘牌坊头’、‘田边上’、‘坡高头’、‘桂花坳’、‘朝门口’、‘新房子’、‘老房子’,其间,还建了一个戏楼院,供张家人娱乐所用。”

为了接待中央史语所等,《张氏宗谱》记载:“当时学者专家名流荟萃于斯,他们得以优游治学于其间,与我张氏深明大义顾全抗战大局,腾出住房自身偏居一隅而又热情接待,大力支持,提供方便分不开的。因而,宾主间结下了广泛的深厚的友谊。”

中央史语所等能暂住这里,也是机缘巧合,根据当时的局势,傅斯年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当是三峡以西的四川境内。因蜀地既有千山万壑的阻隔,又有长江及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支流和国民政府战时都重庆相通,是一个可以保存和积蓄力量的大后方。鉴于这样的考虑,打算再次搬迁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同济大学等单位,纷纷派人入川考察。虽然各个机构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寻找新的落脚地,可是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被征询到的地方,有的婉拒,有的报以沉默。这让傅斯年他们很失望。这时候,同济大学时任校长周均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四川的同济校友求助。他求助的校友是一个叫钱子宁的人。钱子宁是个热心人,当时是四川宜宾一家造纸厂的厂长。在收到母校来的电文后,他马上开始认真选址,并托人到处考察。巧合的是,这一消息正好被南溪县李庄镇的两位乡绅得知。他们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庄的乡绅代表罗南陔。罗南陔是李庄当地人,也是读书人出身,对知识分子向来比较尊重。于是就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商议。在罗南陔召集的会议上,乡绅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虽然会有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接纳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能够给李庄的孩子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教育环境,这也是李庄千载难逢的良机。经过反复权衡、讨论,与会者最终达成共识:如果同济大学等学术单位有意迁居李庄,大家将竭尽全力为其安置。最终,意见趋于一致:李庄欢迎!随后,他们又起草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等方面,对李庄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别给同济大学与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机关。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