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
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
,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
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的人生境遇,与他的顶级表现非常不相称。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一起高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的时候,赵云却依然是原来的官职——翊军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在他极力劝阻进攻孙吴为关羽复仇之后,刘备就把他留在后方的江州(今重庆市市区),不让他上前线。前线的总指挥和先锋官,宁可用冯习、张南这样的无名之辈,也不用沙场名将赵子龙。忠勇双全的一代名将,面临如此的境遇,赵云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这种对名利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蜀汉名将中难得一见的风景。忠勇,是儒家提倡的品质;而超脱,是道家重视的素养。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这是我对他最为欣赏和倾心的地方了。这正是:
勇气忠诚昭日月,千秋公道在人心。
关于赵云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四名马超。
战将型名将第四名——马超
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与曹操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一 三国悍马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就是著名的三国悍将马超,名副其实的“三国悍马”
。马超在沙场舞台上的重头戏,就是在潼关大战中激战曹操。那么马超与曹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潼关大战因何而爆发?马超在大战中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和意外结局呢?
马超,字孟起,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氏。这茂陵县马家,在东汉前期那是响当当的家族:马援身为开国功臣,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亲家。可惜到了东汉末年,这马氏家族衰败了。马超的爷爷只当上小官,还下了岗,只好娶了一个羌族妻子,生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河西走廊所在的凉州出现动乱。这马腾平定凉州的动乱有功,崛起为关陇地区的军事强人之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也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马超在军事舞台上的处女秀,就是去为曹操血战沙场,从此与曹操结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仇。马超为何会去给曹操效劳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
告诉你。
原来,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强敌袁绍,就对西面关陇地区的地方军将领马腾等人,采取“先安抚,后利用”
的政策。接受安抚的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一万多精兵,帮助曹操攻打属于袁绍阵营的郭援。双方在汾河西岸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交手。马超趁对方渡河时发起猛攻,脚被流矢射中,鲜血长流。他拔出箭头裹住伤口,继续带头冲锋,打败郭援,将其斩首。马超首次露脸,就以大胜利向曹操献上厚礼。曹操也以东汉朝廷名义发布重赏,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封他为都亭侯。
两人关系的开局很美好,不料世事多变,接下来一场来自曹操的无情打击,降临到马超的头上。
建安十六年(211),已经称霸中原的曹操,把矛头转向西北。他宣布派出大军,经过关中,翻越秦岭,讨伐割据在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他的下属纷纷前来劝阻他说:“关中的军事将领,现今得到朝廷的官职爵位,比较安分。如果大军进入关中,虽然说是路过,也会引起他们怀疑和不安,从而引发动乱啊!”
曹操的反应,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是两个字:“不从。”
为何不听从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诸将,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关中这块大蛋糕抢到手。怎么抢呢?就是先用上面的办法,逼迫马超等关中将领起来造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动用自己的中央军,把关中的所有杂牌军一锅端了。曹操这一手招数很厉害,立刻就使马超面临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为什么呢?
原来,马超的老父亲马腾,此前听从曹操的命令,去了曹操控制的朝廷,当上九卿之一的卫尉,还带上一大批亲属,包括自己小家庭的,马家大宗族的,多达二百人以上。事实上,他们就是曹操手里的人质。马腾上路时,把手下的军队交给马超统领,驻扎在关中,作为在外边保障人质安全的砝码。现今曹操要翻脸动手了,马超如果断然反抗,老父亲和一大家子亲属,肯定凶多吉少。但是,如果乖乖举手投降,就能消灾免难了吗?马超心中没有底。因为自己的马家军,素来不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得不到信任的杂牌军,注定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曹操素来又心狠手辣,常常翻脸不认人,自己从前那么起劲为他卖命,血染沙场,连自己的军事处女秀都献给了他,结果怎么样?现今依然要置你于死地。所以举手投降,等于是去送死。理智的盘算没有底,沙场悍马的倔强个性就占了上风。反正都是死,留下一个,总比全家死光要强。再说眼下的关中将领,人多势众兵精粮足,大家齐心反抗,还有取胜的希望。一旦灭了曹操,全家人不就翻身得自由了吗?冒险赌一把,就是他最后的选择。
马超在举兵反抗上打了勾。一场激烈的大战,就在著名的潼关上演了。那么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能够实现他战胜曹操的希望吗?
话说这年春三月,马超等十员杂牌军将领,起兵十万对抗曹操,扼守在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讲解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点不中要害。当时的潼关,在现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十年前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工科,多次爬上运输煤炭的火车,到潼关一带寻访古迹,并且把此处独特的险要形势,用两个“一控制三”
来形容:
第一个“一控制三”
,是一座华山控制三条河。哪三条河?一是滔滔黄河,从北向南流,到了这里被西岳华山阻挡,急剧转向,往东流去。二是从西面八百里秦川流过来的渭河,先接收了从陕北高原流下来的第三条河洛河,然后在此汇入黄河。
第二个“一控制三”
,是一座潼关控制三条路。哪三条路?一是从中原到关中的东西干线陆路,二是从黄河进入渭河的水上通路,三是连接陕西与山西两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口通路。
如此奇特险要的地形,堪称天下少有。现今马超联军扼守在此,使得曹操委派的主帅曹仁,无计可施,前进不得。
曹仁打不开局面,曹操只得亲自粉墨登场。八月间,曹操一到潼关前线,部下就说:“对方的关陇军团,擅长骑骏马,使长矛,骁悍无比,很不好对付啊!”
曹操听了,决心使出一手奇招来打破局面。
奇招是什么呢?原来他的大将徐晃,就是黄河东岸附近的人,对此处的地理非常熟悉。他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就是避实就虚,采用两次强渡黄河的办法,避开潼关的阻碍,绕道杀进关中。具体来说,就是派一批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六十里外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之后,向西再次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得手之后,在先遣部队的掩护之下,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了。曹操依计而行,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果然得手,曹操自己统领的主力,也开始从潼关的东边北渡黄河。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