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每天都在征服情敌格格党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节(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喜欢就是最好的传承了。我觉得。”

有感性的评委,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忽然鼻子一酸。吸烟的掐灭了烟头,走进室内,回到座位上。有人和身边的人交换意见,指着屏幕讨论。

纪录片是双线人物并行,于是镜头跟到北方偏远的农村,在容爷爷家,不懂事的外甥财迷心窍,贫穷却一尘不染的琴房,厨房里供着的祖谱,山脚下已经不再隆起的小坟包……

还有那句痛彻心扉的“这琴我捐了,我也不能给你们糟蹋!”

伴随着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画面,伴随着日升日落的追忆,影片终于走到了尾声。旁白的男声适时地响起,却很简单,没有煽情也没有说教。

“这薪火相传的精神,浸润在民族的根骨里,我们的文化才能延续了五千年。而他们,在垂暮之年,守望着未来,等待着——”

大城市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路人。

小巷胡同里的老人和小孩。

山巅上,朝阳缓缓地升起了。

他们的背影,依然孤独并坚-挺。

直到主持人来换另一部作品时,还有人对最后那幕镜头回味不已。这时再看选送方,果然研究院送的作品,总是有水准的。有部分人知道决赛指定的名额,也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

入选名额只有三个,看完所有纪录片后,评委统一评分。评审室里,各个专家也发表了意见。

“这个《医院里的黎明》,立意非常好,不过挖掘得还不够深刻,其实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完全还可以延展到贫富的差距、意志的坚韧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

“《活着》虽然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太过于注重失独老人的悲情,还有一部分对制度的批判,但是主线不明,副主题没有处理好。”

“《守望回归》的主题表达倒是清晰,但是细节的表现手法上,比不上同批的很多作品,导演缺乏观察和解构能力。”

“相比这几个,这个《日出的琴声》嘛……立意方面来说并不算特别出众。同类的作品还有《旗袍》,都是文化类,入围一部就够了。”

一个专家很自然地说道。

如果这两部纪录片都进决赛,评选起来就会很麻烦。

这种不动声色的定调和打压,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驳:“我觉得有亮点。从文化意义上说,‘传承’和‘民族的’一直是我们的文化之痛,这个纪录片里面,对于当下很多西化年轻人的价值观的迷茫,提出了中立性批判。从社会意义上说,民间老艺人的艰难生活,支撑他们坚持的信仰,和那些衣食无忧却迷茫的年轻人相比,发人深思也很让人感动。”

“可我觉得有点无病□□了,你们看创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0岁,能懂什么现实意义?能懂什么人性悲欢?不过是取巧罢了。”

有的人难掩对它的不屑。

宋老爷子眉毛一挑,一个作品而已,今天上会的17个纪录片,为什么大家偏偏对《琴声》这个,争议最大?

要说没有来自幕后的力量,他可不信。

“有意思了,你吃鸡蛋很好吃,会去关注下蛋的鸡几岁吗?”

说这话的是一位电影协会的专家,“我不觉得他们立意是无病□□。但我觉得最好的还不是它的主题,而是拍摄团队对细节的处理很美妙,他们很懂得抓感情点,对于镜头隐喻和意象的运用,是很有灵气的。有几个地方,我真是看得心头一酸。这个作品,我各项都给最高分。”

每个人由于专业出身,看作品的眼光也不一样。他说完,和斜对面的宋老爷子交换了一下目光。

宋老爷子慢悠悠地发言:“刚刚说入围一部的,这话可有意思啊。为什么文化类的,就不受重视呢?”

那个专家也是想到什么就直说了,虽然潜意识里,确实认为文化类题材不重要,但是说出来确实就不好了。

第一个发言打压《琴声》的专家,这时呵呵笑道:“宋老研究音乐考古出身,难免要带上些感情,哈哈。”

听这不动声色的挤兑,宋老爷子笑了笑:“我要是对文化类作品都没有了感情,还能有人替我关心它们吗?”

这话说的挺现实,传统文化在国内引不起主流重视,甚至要靠民间倒逼官方,已经是一件无奈的事,作为评委会的人,有着话语权,今天却公然说出“文化类一部就行”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