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长公主病入膏肓后 公主与梅长生什么时候和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有北衙军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禁苑内,围剿了那一营的反兵,本身便是对长公主忠君之心最有力的注脚。

  宣明珠倒不大计较虚衔,她有私库有食邑,不靠着这个吃朝廷俸禄。大长公主……好像无端把人叫老几十岁似的。

  她悠然晃荡双足,澄澈见底的清波下,那十个趾瓣宛若剥了壳的水菱角,漾起的漪纹濡到轻容纱裙上,湿縠裹玉肌。

  想起来问了句,梅刺史近来忙些什么?

  一时有一时的章程,从梅少卿到梅刺史,宣明珠在称谓上头不含糊。

  底下人回,梅大人下江南了。

  “江南。”

宣明珠若有所思,撸了下腕子上不知沁着什么香的菩提子。

  *

  七月流火,正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候,唯独到了七月十五夜晚,净黑的夜幕无端压抑得人背脊寒凉。

  梅长生踩着中元的尾巴回到汝州城。

  此夜不到坊禁时分,街上便没什么人了。汝州城不及上京地处王权公卿脚下,金吾不严,城肆的街道上处处可见百姓为先人焚化纸钱留下的烬痕,从城垛上俯瞰下去,便如大地贴了一块块黢黑的膏药。

  夜风一扬,不干不净的纸灰寻觅着阳气,径往活人鞋底下钻。

  故有老话讲七月十五鬼门开,除了那百无禁忌的,寻常人家黄昏后就早早上了门板不再走动。城门下的兵丁正抱戟打瞌睡,忽然城门楼上的风灯一晃。

  照出一人一骑向城门行来。

  守城兵卫瞬间悚然。

  那马是浑白的,高踞坐鞍上的人影却似笼在一片黑雾里,看不真切,马下还跟着四扈,脚步仿佛被一根线牵动一般整齐。

  守城兵慌忙低头去找地影儿,等看见了心才落地,舔了舔唇上前问名。

  马上之人并不答言,四角竖风灯下,只见那枚玲珑的颔尖轻耷,睫下两点漆星,两根精致如白瓷的手指挑了下腰间的篆牌。

  守城兵借着昏光抿了好几下眼皮,才辨出,竟是本阜州长的牙牌,瞳孔舒张,忙告罪让道。

  等一行人穿过城阙洞,守城兵两只手心儿皆汗湿了,望着那位大人甚为年轻的背影,暗道一声乖乖。

  任牧令竟是这么一位人物。

  梅长生入城后不回府邸,直接回了司衙。

  解辔踏入院中,他回眸向东南方眺望,看见了那片点缀在山峦间的灯芒,如旅人归家有了落脚地,餮足收回视线,眸底的阴翳却一递一递凝出霜来。

  今夜她殿中的灯,也亮着。

  九尾听见门口的动静哒着小瘸腿跑出来,没等靠近一身风尘的主人,又突然奓着毛,惶然折返。

  梅长生轻瞥小东西一眼,进门盥洗。

  留府的姜瑾走来伺候,梅长生看他一眼,后者赶忙回禀道,行宫一切如常无恙。

  梅长生低头往腕子上撩水,这才问,“上京那边如何?”

  之前为了保持与京城的消息畅通,他将姜瑾留在了汝州。姜瑾命下人去备膳烧热水,在水盆架边给公子递上巾子道:

  “楚光王爷孙九人,并五位诰命国夫人,于前日饮鸩伏法了。陛下慈悲,免了满门抄斩,女没坊司,男徙岭南。

  “今儿早上得的消息,门下省侍中令江琮褪去具服,白身跪在含元殿前,愿以谪官证明自身清白,这会子不知如何了。”

  梅长生用干爽的布巾拭着指头,抹唇淡讽,“门下省的长官,大晋半个宰相,偏偏是叛王的儿孙亲家。”

  纵使这位江老真不知情,是被宣戬算计入套,也讲不上什么清白不清白的了,这会子不老实实猫在家里祈盼陛下怜功恤老,非往枪尖上撞,莫非是以为陛下年轻,忘了这些年被他驳谏的革故政策了?

  姜瑾问:“难道江琮还打算以退为进,想借此保住他老的位置?”

  梅长生微笑摇头。

  男人凌锐的剑眉下却生着两扇纤密的睫毛,交织成清雅无害模样。

  “大抵是想通了幕后给陛下出策的人是谁,还想着,诛一诛我的心吧。”

  *

  洛阳,紫微宫。

  江老六旬年纪,在含元殿外从黎明开宫门起一直跪到正晌午,体力不支晕过去一遭,终于换来陛下召见一面。

  他被抬进殿中时,受暑的脸上透着一片土白。皇帝坐在御案后,于心不忍,赐了座。

  可江琮未领恩,待匀缓过一口气,又扑通跪在皇帝面前,颤巍巍揖着白袷袖进言:

  “陛下对待宗亲使用雷霆手段,臣牵扯在其中,不敢为楚王、为自己开脱分毫。然陛下欲借此番风波整顿内,臣虽戋芥待罪之身,受先祖先帝托付社稷,不敢不上谏——”

  江老正待一鼓作气说下去,宣长赐拇指的翡玉板指扣了下黄梨案,懒洋洋打断道:

  “行了,老的意思,这三年朕已听得很明白,无非认为裁冗改赋的政操之过急,不是时候。然老保不准的事,朕自有能臣可用,老到了致仕的年龄,挂仗养老去岂不太平,这内没了江琮,朕想,它也不会不转。”

  皇帝知道江家的女儿嫁了楚光王的嫡孙,亦即那位想跟他掰一掰手腕子的宣含弼。

  宣含弼随父祖一杯毒酒见列祖去了,江氏本不在赐死之列,亦自尽殉节,他体谅江老白人送黑人,不愿求全责备。

  江琮却狰容力争:“陛下三思!老臣知晓,上京变动背后是梅长生为陛下谋划,陛下亦器重此子。然而陛下可否想过,此子年纪轻轻心志深沉,一味奉承陛下施行政,究竟是为国奉公还是为己邀名?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