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裴嵩之(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裴嵩之的清贫让他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当然留下了。”
裴嵩之颇为得意,用手指了指朱高燧身后的一堵墙壁,朱高燧才现这里的墙上到处都镌刻着一些字。
“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这是南朝先祖,一代史学大家裴昭明所留,教导裴氏子孙重书而轻财货,也是从那时起裴氏便代代不以钱财传家!”
“推诚为应物之先,清廉为从政之道。这是家族裴潜所留,史书上称其清廉如水,胡床挂柱。”
“持家之道在勤与简,传家之道在耕与读!”
“我裴氏先祖所留之物并非金银而是家训,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为让子孙铭记故刻于墙上,每日出入牢记心间。”
朱高燧听裴嵩之讲起祖上荣光神采飞扬,只不过谈及如今裴氏的衰败时难掩失落。
“这平6裴氏、曲沃裴氏等等都是朝廷下令从这里分出去的,一开始都还安分守己,但时间一长难免生出别的心思。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也有所耳闻,可我这个族长哪里对他们还有半点约束力。”
裴嵩之无奈的摇了摇头。
“朝廷下令分家?”
朱高燧从裴嵩之的话里听出来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不错,元末乱世时虽然也外迁出去了一些,但裴氏最大的分家是大明开国以后。
常言道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可朝廷一纸诏令,偌大的裴家也只能分崩离析,山西境内有一些,更远的走到了河南河北乃至山东。
不止是裴氏,几乎周边每个村落都是这般,兄走千里弟留家乡,举村外迁者不计其数。”
“那些流民难道不是靖难之役造成的?还有朝廷为什么要外迁山西的百姓?”
朱高燧如今脑子里有些糊涂,去年黄河断流山西干旱出现流民很正常,还几十年始终如此?
“靖难一战山西虽受到波及,但有吕梁太行天险在,并不像山东那样因战乱十室九空。这遍野流民,在我看来朝廷在其中的影响更大,至于原因老夫也暂不清楚。
不过在洪洞城北二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广济寺,寺庙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大槐树。
布政使曾从山西五十一个县强征百姓聚集于此,并且多次在这株老槐树下集体迁离山西,每一次人口达十万众。
因此在所有背井离乡的人眼中,这洪洞大槐树成为了所有山西人的根,最近还听说有人思乡心切从甘肃偷跑回来,但最后被官府抓住又扭送了回去。”
裴嵩之叹息一声。
朱高燧虽处在大明权利的中心地带,可并不经常理会政务,对此也只是甚少,唯一清楚的是这件事绝不正常。
皇帝喜欢杀人可并不昏庸,太子和朝臣也绝对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
很快,随着日头渐高,不少田间收粮的人也返回了家中小憩片刻。
那借马的人也把马车赶进了府内,然后再一旁的水缸中狂饮了几瓢解渴。
“客人不是借你马了吗?怎么还这么累。”
裴嵩之问道。
“那马就是看着还行,身上没点力,后半程都是我自己拉回来的。”
这人一边说着一边还摇了摇头眼神鄙夷,仿佛再说这不绣花枕头吗。
朱高燧哭笑不得,这价值千金的透骨龙也有被人嫌弃的时候。
就在朱高燧还想继续查明遍野流民的原因时,刘勉突然跑了进来神色慌张。
“潞州的百姓反了…。”
喜欢大明风华从蒸汽机开始请大家收藏大明风华从蒸汽机开始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