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景璘的脸上浮起些快意。
所有事情的全貌,我和景璘都是在得救之后才知道的。
赵王出身宗室,这些年来,他大力拉拢的,也重在宗室。
如徐鼎所言,如景毓和景珑这般受重用的宗室子弟,早已经被赵王视为了自己人。
而景珑的才能出类拔萃,不但受子烨看重,还予他兵权。对于赵王而言,景珑的用处无人可及。
景珑的父亲琅琊恭王,排行第二,是赵王的异母兄长。先帝对琅琊恭王冷淡,赵王却与他关系不错。琅琊恭王就国之后,赵王与他仍时有往来。
也是因得这层关系,景珑一战成名之后,赵王是第一个找上门来出钱出力的,也是众宗室之中与他最为亲厚的。
大约是自诩有这层伯侄之情,赵王从谋划伊始,就将景珑视为了自己人。可他并不知道,景珑从不认为赵王经略社稷的本事。在他看来,真正安定了天下且获得了人心的,是太上皇。
赵王的圈套,一环接着一环。
其中,也包括了景璘与缬罗交易,将我绑到平朔城。
子烨为了将我追回,亲自领兵循迹追踪而至。平朔城远离京畿,地势多山而荒凉,易设伏而不易求援。赵王令景珑在平朔城外埋伏,击杀子烨。
但变数,也正是出在了这关键的一环。
景珑没有照办,而是半路将他拦下,将自己所知道的事合盘托出。
子烨再三思索之下,将计就计,与景珑一道摆起了这场迷魂阵。
包括我在内,所有人都以为,他凶多吉少。
我想,当赵王得知景珑反了他,那吃惊的程度,只怕不亚于我当初听徐鼎说砍下子烨首级的人是景珑。
赵王这样多疑的人,自信能够在石虎城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底气,与对景珑的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他大概也没料到,他和徐鼎犯的是一个错误。
徐鼎是个忠臣,但他也是信错了人。
他所带领的兵马,是赵王暗中出资筹措的,里面自然而然有赵王的人。徐鼎知道太后与赵王的勾连,也是因此,他一直防范着赵王的渗透。而那最大的举措,就是将王铭荐为副将。
王铭亦出身将门,世代忠良,深受徐鼎信任。
但徐鼎不知道,在王铭当上副将的时候,一家老小性命就已经被赵王捏在了手上。
王铭明白自己躲不过,只得卖了徐鼎。
而让整个局势逆转的人,却是张济。
我原本以为张济投靠了赵王,因为良心不安,才为我和韩之孝传递消息。可我想错了。
张济是子烨的人。
从平朔城,到北戎王庭,再到石虎城,是张济一路将我的行踪报知子烨。
到了石虎城之后,眼见我和景璘被赵王软禁,张济感到形势不妙。也就是在这时,景珑派人向赵王传信,告知他子烨的首级不久就会送来石虎城。
这个消息,合乎约定的暗语。张济知道,子烨没有死,并且不日就会派援兵杀到。而他要做的,是在城中当内应。石虎城之中聚集了数千兵马,城防严密,张济无法独自完成此事。
再三思索之下,他决定去找韩之孝。
韩之孝知道徐鼎的脾性和为人,清楚他信不过自己,故而并未打徐鼎的主意。他让张济想办法,将景毓的军师祭酒曾昉找来。
曾昉的父亲曾佑,当年与韩之孝是同一年的进士,有些来往,故相互识得。韩之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曾昉策反。
韩之孝唯恐密信被查获,不敢在里面写得太多。但他却让张济在城中散布流言,说子烨还活着,大军已经在路上。
第三百四十三章雪霁(下)
韩之孝的本意,是用此举撬动城中的人心,好为里应外合做准备。却不料,这谣言,也让赵王生了疑。赵王早已知晓了徐鼎的兵变之计,认为这是徐鼎散布的谣言,于是决定率先发难,杀了徐鼎,继而要对景璘和我动手。
情势危急,虽然子烨还没到,但韩之孝当机立断,让曾昉与缬罗联手。双方聚集了五百人,在城中四处放火,放出攻城的谣言,用混乱拖延。幸好此时,子烨亲率兵马赶到,否则,连韩之孝也无法知晓接下来的事。
而这其中最意外的变数,却出自王铭。
我想的不错,选边站队,最害怕的事,就是站错队。
不知是这流言还是我最后的那番鼓动威胁,事到临头之时,王铭终究不敢承担那弑君的罪名,最后,放了景璘和我一马。景毓发现之后,派人来追杀,王铭率十余亲兵抵挡,寡不敌众,全都死在了城墙上。
“可惜了徐鼎。”
景璘叹了口气。
“待回京之后,朕会为徐鼎追谥,抚恤家眷。”
子烨道,“王铭之事,我也要与你商议。他到底是为护驾而死,当予将功赎过。杀徐鼎的罪过,他自当承担。如今他既纳了命,至于那谋反的连坐之罪就免了,你看如何?”
景璘沉默片刻,“嗯”
一声,继而道:“眼见开春,你还不回去,不怕两京之中有人生乱?”
子烨犹自气定神闲地看着棋盘:“朕从前也常离开洛阳外出巡视,你和赵王在京城,给朕找的麻烦不少。那时,朕尚且不曾害怕出乱子,现在又怎会有此担心?”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