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孝和不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三帝不正统(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评判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要素,就是"

三分天下有其一"

。大家知道,其实魏、蜀、吴三方在成为"

国家"

之前,他们早已作了"

三分"

,这就是曹魏、蜀汉、东吴。之所以成为国,就在于皇帝的产生。比如公元22o年,曹丕称帝,曹魏成魏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蜀汉成蜀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成吴国。由此可见,无帝不国。

那么在汉献帝刘协尚活人世的情况下,向来以忠汉、挺汉、扶汉为名起家的曹、刘、孙三股势才,为何会置刘协于不頋,自行称帝呢?本文试从曹丕、刘备、孙权等三人称帝的方式,诠释一下三国鼎立时期"

一个天下三个帝"

的由来历史。

中国古代王朝的确立,讲究一个正统性。所谓正统性,按照时下的观念,就是合法性。在古代,某个王朝一旦搭上不正统的传谣,也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统治地位,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其实正统与否,存在于"

大多数"

之中,换句话说,如果大多数人民认为,这个王朝中的皇帝,已经无有权威了,他下的圣旨如同放屁,无人执行,也就表明这个王朝不正统了。

曹丕就是借用这一理论,实施代汉称帝的。对于汉献帝刘协而言,自从他被曹操"

友好"

地迎至许都,成为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计策中的一枚"

棋子"

时,他的权威性就荡然无存。那么曹操为何不在有生之年,取代刘协,自己称帝呢?盖因其时忠于汉室的遗老遗少实在太多,多到连曹操都觉得"

汉献帝不可怕,可怕的是汉献帝周围的人"

。到了曹丕继承曹操王位时期,那些誓死拥护汉献帝的大臣们,有的己经死了,有的因年老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汉献帝刘协本人也失"

重振山河"

之志,故尔让曹丕有了空子可钻。即便如此,曹丕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以“高姿态"

的方式,三次婉拒汉献帝刘协的"

禅让"

,直到"

众臣齐皆跪地不起"

,方才勉强同意。因此说,曹丕称帝,走的是禅让之路。禅让的好处是能让天下臣民觉得,曹丕头上的那顶皇冠,系刘协主动所赠。

相对于曹丕沾了"

禅让"

之光,远在蜀境当了"

汉中王"

的刘备不干了。刘备就像千余年之后的阿Q一样,来了句"

你可革命,为何我革不得?"

但刘备也明白,要让千里之外的汉献帝刘协说句"

我要把皇冠转给刘玄德"

,无疑天方夜谭。刘备就想啊想,白天想,夜里想,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他想出了一个妙计,这个妙计就是继承。

刘协姓刘,刘备姓刘,汉朝的开山鼻祖是刘邦,在之后的数百年汉朝历史中,刘姓家族所创立的门阀制度,已经根深蒂固。作为"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的刘备,属于正统的刘氏传人。在多事之秋的三国,自己有权挑起"

恢复汉朝江山"

的大梁,但这个大梁,也不是随便到想挑就挑的地步,因为继承皇位的要前提,是先皇驾崩,否则的话,便是僭越。刘协还活着,自己就在蜀汉宣布黄袍加身,这不是犯上作乱吗?

刘备就借助古代信息闭塞这一特殊条件,在蜀汉境内大肆传播"

汉献帝刘协已被曹丕迫害致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