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炮传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走出去(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傅斯年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家了,人对三岁以前的事,是没有什么记忆的。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一年回几次家,每次在家待的时间也都很短,他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感情总是相处出来的,虽然父子关系,不同于一般人的关系。总之,对于父亲,在感情上和朝夕相处爷爷、母亲是无法相比的。

父亲去世后,父亲的学生们经常来家,每次总要说起他们敬爱的老师,从学生们的口中,傅斯年才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逐渐被偶像化了。因为和父亲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很有限,这样一来,这有限的时光变得十分珍贵起来。

在没人的时候,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拼命的回忆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他反而特别思念起父亲。过去,和爷爷、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怎么愿意谈父亲的,但现在,他特别愿意和他们谈父亲,特别渴望的想知道有关父亲的事情。当然,他也同样特别想听父亲的学生们说父亲的事情。渐渐的,他特别希望父亲的学生来自己的家。在他看来,似乎,能看到父亲的这些得意门生,就如同看到了父亲一样。

傅斯年这一家人都知道,在傅旭安的学生中,他最中意的是侯延塽。家里人能感觉到,资助和帮助侯延塽,是傅旭安这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平日里谈起他的学生,侯延塽是常挂在嘴上的。

傅旭安去世后,给这个家最大帮助和安慰是傅旭安的这些学生,在这个家,最受欢迎的也是这些学生。

因此,不难想象,侯延塽的到来,会受到怎样的欢迎。特别是傅斯年,跟在侯延塽身边,几乎是寸步不离。

侯延塽,虽然是出身旧学,但他的思想是很开通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曾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政法三年。中华民国初年,历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监督。1921年,辞职闲居济南,后入山东省“红字会”

,兴办慈善事业。1937年严辞拒绝伪省长唐仰杜(其世侄)邀请他到伪政府任职。从这些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个怎样的人。

人是有缘分的,侯延塽和恩师在一起的时候,恩师到是经常谈起他的这个大儿子。话里话外,能听出恩师对这个儿子是很满意的。虽然过去接触不多,但侯延塽能感觉出,傅斯年肯定是个很优秀的人。

尽管如此,在和傅斯年深入接触后,侯延塽还是很出乎意料。他有些不敢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怎么能读这么多书,怎么能有这样深厚的国学功底,怎么能有如此的学问和见识。而且他很快现,傅斯年不仅天资甚高,而且记忆力远常人。

无意中现傅斯年写的几篇文章,他本来想是大略的浏览一下,没想到自己会很快被文章吸引。他惊呆了,如果不是人就在眼前,怎么敢相信,这些文章是出自一个不满十三岁的孩子呢!侯延塽打心眼里为自己的恩师欣慰,同时也更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愈喜欢这个比自己小25岁的孩子。如果说,先前,他要帮这个家,帮傅斯年,是出于报师恩,是一种责任,是不得不办的事,现在则成了不能不办的事。成了他心甘情愿必须做的事情,也成了他特别开心的事情。

对于侯延塽说来,报师恩很重要,但为眼前这个自己喜欢的孩子做点什么更重要。

按侯延塽原来的想法,不过是想办法筹集资金,使傅斯年能够完成学业,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变了。

侯延塽进京赶考后,见识了外边的世界,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结识了不少与众不同的朋友,使得他视野大开。

一个人要想求展,先,他脚下站立的这块地很重要。比如,一个很封闭的地方,和一个很开放的地方,给人提供的机会能有可比性吗?

傅斯年所在的聊城,这个曾经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相会的之地,交通和商贸达曾使其富甲一方。而经济的繁荣也使其在方方面面成为引领潮流之地。但是,随着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河道堵塞,更主要的是海上运输的兴起,展机遇开始由内6转向沿海。聊城由一个交通便捷之地,变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从商贸达之地,退回到了以内销为主的地方。在农村,商贸的展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占据了统治地位,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经济萧条了,但在很大程度上,很多人的思想还沾沾自喜的停留在经济展时期。正如傅斯年后来对此情况的反省中所说:

“山东西部在当年并不是不济的地方。有一条运河和南北大道,所以当地是很富庶的。也就是因为当地富庶,一般工人和农民都不肯迁地求事业,远不如东部的人的精神(当时,山东东部的生计艰苦)。譬如就聊城县一地而论,聊城在当地是山东西部三大埠之一(三埠是济宁、聊城、临清,商务在济南之上),又是山东西部直隶南部的‘八股文化中心点’,于是地方上颇少刚气,而多怠性。…。…现在经济上状况一落千丈了,只有当时造成的恶根性存在着,妨害生活的展。八股文化也无用武之地了,但仍用着旧精神妨害新文化的进来”

由于形成八股文化中心点,使这个地区的士人特别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和八股文的写作…。…”

这时候的侯延塽,已经深刻意识到:当时社会已经生了巨大变化,新学兴起,并且代表着时代的要求和中国展的方向,聊城地处偏僻,傅斯年如长期呆在家乡,接触不到新事物,学不到新知识,便有可能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只资助他一些钱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他萌生了带傅斯年去大城市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