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是名词,指“道”
的形态。第二个“名”
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4无名指无形。
5有名指有形。
6母母体,根源。
7恒经常。
8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9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1o谓称谓。此为“指称”
。
11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12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
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
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
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
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
的规律而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
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
到“有”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
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
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
,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
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