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开局娶二乔思文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三章 改皇宫为侯府文房四宝行销天下(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陈宫点了点头。

乱世之中,粮食是最重要的。虽然现在洛都不缺,可谁也不会嫌多呀!

而战马,东洲缺,南方更缺。

主公将钱财都用在如此关键的地方,绝对是当世明主,做属下的又岂能不殚精竭虑呢?

一眨眼,便到了初平元年年底。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洛都成为东洲的焦点。

卫氏文房四宝的出现,让东洲南北客商全都汇集于洛都。

历史上笔墨砚在东洲早已出现了,只是并未流行。

没有能够用于书写的纸,锦帛太贵了,就算是大世家也只是偶尔用,普通世家根本不用,寒门子弟连想都不用想。

可是新纸的出现,让笔墨砚一下子火了起来。

笔和墨是卫安改进的,砚台根本与卫安无关,可是这些商家为了利益,硬是把他归到了卫安名下。

这一下本该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张芝笔、韦诞墨、左伯纸都成了卫安的,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一时之间,天下所有世家、文士,朝中大臣、地方官员等都开始抢购卫氏文房四宝。

如果你的书房中、桌案上没有卫氏文房四宝,都不好意思让别人进来。

友人相聚,不亮出卫氏文房四宝,都不好意思称文士。

卫安的名声威望已经传遍了东洲十三州,可谓家喻户晓。

当世几位大儒,郑玄、孔融等,也都盛赞,称卫氏文房四宝乃国之重器,卫安功在千秋。

沔阳名士黄承彦,襄阳名士庞德公,颍川名士司马徽等人,也都赞扬卫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面对这么多扑面而来的赞誉,卫安突奇想,是不是该让他把楷书给创出来呀!

这个时期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时期,从隶书到草书,再到楷书。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

萧邕、张芝、钟繇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每一种新字体的出现,都会引起一场轰动,天下文士争相效仿。

萧邕、张芝、钟繇他们能做,卫安为什么不能做呀?后世的卫安可是写的一手好楷书。

现在让他去写隶书,这不是白白浪费他的特长吗?

想到这里,卫安便迫不及待的要让他的楷书问世了。

随便写一些字,似乎还不过瘾,哪一个穿越者能不当一下文抄公呢?

不过,折扇上的诗词已经很多了,现在应该拿出哪诗呢?

想了半天,卫安决定继续抄曹操的诗,并相中了《蒿里行》。

先,这诗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精品!

而且这诗还有开创一代诗风的作用,可谓以乐府古题书写新意,慷慨激昂的时代风骨。

继续抄曹操的诗,让曹操无诗可写,这似乎也很爽!

陈留,曹操军营的帅帐中。

帅案之上,平铺着一张纸,上面写的正是“卫安”

的《蒿里行》。

虽然不是卫安亲自写的那一张,但绝对是新字体,楷书!

不能说与卫安写的一模一样,但却有了七八分的神韵。

楷书从洛都创出,伴随着《蒿里行》,很快向各州蔓延,许多文人士子都争相效仿。

卫安也与萧邕、张芝、钟繇一样,被冠以书法大家,甚至是当代大儒之名。

毕竟卫安已经创作了很多诗词,有东洲诗仙之名。

再者卫安的身份特殊,大将军卫青之后,卫氏文房四宝,朝廷的镇南候,荆州之主,洛都之主,战功显赫,这些荣誉叠加一起,冠以这样的名,许多人都觉得合理。

不过曹操看中的不止是书法,更重要的是诗。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将这诗吟诵了一遍之后,竟然都熟记于心。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