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升官还看才高(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要理解萨维这句话,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经济学知识,而是一种非常前的眼光。
可以这么说,整个大明,除了朱寿,没有人能明白萨维说的是什么意思。
出和入,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这些在后世连普通人都知道的经济学概念,在大明朝,却无疑于是天书一般。
萨维还没有展开讲述,顺便搞几个难关,来吊吊皇帝的胃口,最终展现自己的才华。朱寿就已经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二十口通商之后,近一年来的贸易量,为什么呈逐月减少趋势!
不是盗商合一的大明海商们不给力,也不是大明出口的商品不好,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没有能撑起场面的大宗进口货物,其二,是美洲的波托西银矿,还有三十多年才会被现!
这一年来,大明出口的货物,最大宗的,自然是生丝、陶瓷和棉布,其余丝织品、绫绢、绸缎、麻织品、珠宝、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火药、食品、家禽、家畜等,也非常多。
而此时的海外呢?能够被大明所急需的,只有一样:银子。
香料、火器、钟表、船舶、玻璃等商品,一是没有被大明百姓所接受,二是价格极高,没有竞争优势。
日本和美洲是银子的两大出产地,不过波托西还没有被现,石见银山的产量也不高,因此银子的流入量,在正德年间,也无法支撑起整个海外贸易。
其实就算是到了“我大清”
中期,白银的流入量已经到了一个天文数字,但中国的出和贸易顺差,仍然强大得不可逆转。
直到三百年之后,中国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坚挺的有些病态,以至于新兴的西方殖民者们,只得用大炮打开中国的门户,顺便搞掉gdp雄居世界第一的“我大清”
。
入固然有很多不妥,但多出少进的出,就算是只懂得一点宏观经济皮毛的朱寿,也知道这是相当不妥的。
贸易顺差的缺点有很多,就朱寿所知,至少有两点是很明显的:其一,持续的顺差,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如果银子等硬通货的输入量跟不上,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其二,会带来很多的贸易争端,对周边小国抽血过多,对外贸易额只会越来越低。
朱寿明白这些,是因为他来自于后世,没见过猪跑,难道还没吃过猪肉么?
那么萨维又如何知道这些的呢?
原因也很简单,他在满剌加当苦工时,见到欧洲商品很难和价廉物美的大明货物相竞争,葡萄牙的商队,只能用金银等硬通货来购买大明商品,少量的奢侈品和香料,根本就不能阻止大明货物横扫当地的市场。
金银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大明的纺织品,却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潮水般涌向海外各地,如同一口无底洞般,将硬通货席卷一空。
这种贸易形势,无疑是难以持续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白银支撑,那么在两、三年之后,大明的商船们,就只能带着黑皮皮的土著少女,回到大明的港口。
这就是近一年的二十口通商,贸易额逐月降低的根本原因。
而且从政治形势上看,这也是对葡萄牙极其不利的。
在萨维的认知里,金银的魔力,比上帝也差不了多少。
那么当葡萄牙人遇到大明人时,将会生的情况,就是上帝将站在大明人那边!…。
因此就算是大明朝庭官员全都躺着睡大觉,现在的葡萄牙,不,现在的欧洲所有国家,都拿它无可奈何。
萨维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野心,在激烈的交战。
“那你有何妙策可以解决此难题?”
朱寿的问话,从满剌加通译那儿传来。
朱寿明白问题是一回事,但能不能够解决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作为一个宅男,他还没有能力去处理这种复杂的对外贸易问题。
萨维既然提出问题了,那么他肯定就有解决的办法。
虽然隔得较远,但朱寿从这个葡萄牙人的话语里,还是听出了他那颗不安份的野心。
“殖民!”
萨维果断地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为了自己的野心,不仅出卖了自己的祖国,而且还出卖了大明周边的所有小国。
为了自己的前途,节操什么的,还是丢掉比较好,萨维继承了葡萄牙人一向的光荣传统,并且将它扬光大。
“移民?”
这话经过重重翻译,传到朱寿的耳朵里,已经完全走样了。不过皇帝很快就明白了萨维想表达的意思,这是个狠角色!
本来就想千金市马骨的朱寿,此刻对萨维的好感,又加深了一重,似乎应该万金市马骨才对了。
见识浅薄的通译和大明官员们,自然不明白殖民的重要性。
朱寿对夷州的开,那才叫移民,是在大明境内进行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良性方式。而萨维提出的殖民,却是把大明周边的所有小国,强行变成原料输出地,用不平等的贸易形式,维持大明的进出口贸易。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