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齐襄公夫人连氏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上半 齐论(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诸儿从高府返回,便一头扎进了竹卷木牍之中。

孟姜研好了墨汁。

“兄长,请用。”

“喏。”

诸儿用羊毫制成的毛笔蘸取了浑黑的墨水,在竹简上落笔。

孟姜也在一小片木牍上写着些什么东西,时不时抬起头来,思考一下。

“兄长,请问碱液是何物?”

“碱液?草木灰水、石灰水之属。”

孟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不做声了。

诸儿于是把注意力移回眼前的案牍。

老高子那边,自己既已夸下海口,自然要对所出之言负责。

定要拿出一个让公孙受无法反驳的提案。

在齐侯的重点培养之下,邦国之事,诸儿早已烂熟于胸。

正如公孙受所言,齐国对外用兵,阻碍有三。

其一,粮食储备不足,经不起长期消耗;

其二,青铜兵器匮乏,对上富裕的纪军装备的铜甲,必然要吃大亏;

其三,承平日久,军械维护和人员训练都需要大笔支出。

不知是当初武王灭商之后,担心太公望的后人继承先祖的武德,反过来危害王室,还是太过信任吕氏一族的军事能力,认为不需要倾注太多的资源,神奇的师尚父能帮自己解决一切困难。反正齐国最初的封地营丘,也就是临淄的前身,以此时的观点来看*,周围的战争资源极为匮乏。

在这个时代,齐国的国土形状与就像横过来放的埃及。都是沿着大河两岸的一条窄带,加上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上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便是齐国的尼罗河。

只是,与埃及不同,齐国占有的这片冲积平原,并不是什么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的宝地,而是成片的盐碱地和贫瘠的耕地。

不得不说,齐国人能够靠种地养活自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至于兴兵征伐,上万人的青壮劳力脱产个一年半载的,那恐怕回头就要饿死人了。

除了粮食之外,齐国还缺一样重量级的资源。

铜。

铜是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没有铜,强国便无从谈起。

可惜的是,齐国境内,真的连一座铜矿都没有。距离最近的郱邑铜矿,好巧不巧就掌握在纪国手里。

齐国的先公面对东夷联军的入侵,只能哭着向王室求援,仰赖师俗、史密从陕南带来的精锐王师,又进行全国的总动员,齐候的国师、大夫的族徒、边鄙的遂人悉数上阵,才在长必取得大捷,免于被灭国的命运。

正是由于战争资源的匮乏,齐国总是极力避免冲突,堂堂师尚父之国,传承着太公的韬略之术,居然活成了一个受气包。三百多年前,为武王前驱,翦灭殷商的那把利剑,于是乎朽烂在这东国之地。

士卒的训练成了礼仪性质的表演,军队的架构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虽有战车五百乘,但几十年来出动从不过二百乘。那些储备的战车,就存放在武库中吃灰。

战车一旦长久不保养,且不说配套的战马有时候凑不齐,外装的漆皮也要脱落,木制的构件要霉虫蛀,青铜铸造的车轴和车毂要锈蚀,甚至显出文物出土时的那种铜绿色。

这样的战车拉出去作战,在路上就能颠散架了。

除了战车之外,甲、胄、弓、盾、矛、戟、戈、剑等等,各有各的保养需求,绝非一日制成,就能终生免修。诸儿曾在太庙的武库之中亲眼所见,朽烂了的剑柄,鼠咬过的皮甲,生锈了的矛头,走形了的弓臂。。。

修缮这些玩意儿,得要耗去多少经费!

诸儿头昏脑涨。

扬起头来,活动了一下脖颈,用双手食指的关节揉了揉眉头处酸胀的攒竹穴。

这种时候,要是有杯提神醒脑的茶水就好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