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八零年代寒门崛起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夏天黑的慢,这会光线还行,他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先学着,等天黑了再般回屋,再开灯学。

  二老太爷打开自己的教书课本,坐在椅子上问:“哪几个孩子要学?”

  郭建设赶紧回道:“都学,都学。”

  “那也行,一只羊是放,七只羊也是放。”

他看了一眼郭青云,道“小是小了点,七丫要是坐的住,想学那就一起学吧。”

  二老太怕她坐不住,还哄道:“七丫好好学,学好了老太给你够糖稀。”

她用红芋熬了一罐糖稀,挂在灶屋房梁上,一般人舍不得给吃。

  郭青云当然坐得住,就连真小孩五丫和六丫也坐的住,好不容易有了上学的机会,哪能不珍惜呢!

  二老太爷说:“学习可不能半途而废,从今天开始大家认真学,马上放麦芒假,你们几个就跟我在场里学,放暑假的时候也天天学,咱既然学了就学好,开学都上二年级!”

哦,不对,还有三个小的,小的要是跟不上,可以上一年级,但是现在不能给孩子们泄气,这后半句话他就没说。

  结果几个丫全以为自己要从二年级开始上,学的特别认真,就怕姐姐妹妹们全上二年级,就自己上一年级咋整,没有伴了,还给家里浪费一年的学费。

  学费其实只是书本费,义务教育没有学费,书本费一个孩子三十。

  三十块钱对有钱人来说没啥,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就是一巨款,不说其他人,光郭庄每年都有人交不起这书本费,只好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第二年凑够钱了再去。

  一年级几岁的都有,六岁的,七岁的,八岁的,甚至还有九岁的,但像大丫这样十五岁的,那是从来没有过,所以大丫的决心最大,二丫三丫也是一个想法,一定要跳级。

  姐妹生平第一次的小课堂就在二老太爷家里开始了,一边认真教,一边努力的学。

  二老太爷先教六个拼音字母,挨个教完,又交了1-1o的数字,带着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写。

  一个桌子四个边,二老太爷一边,大丫二丫,三丫四丫,五丫六丫分别一边,郭青云没写,她在旁边看。

  本来她是凑数的,但检查的时候,二老太爷才现,这个凑数的才是学的最好的,其他几个回答问题会出错,只有最小的这个,从来不会错,问啥都记得住。

  怪不得她爸卖鱼算过的帐她全记得,感情这孩子记性好!啥都轻轻松松记住!

  二老太爷激动的满脸通红,这孩子了不得啊!

  二老太在一旁听着,不等下课,就让守在一边的郭建设和张秋果帮忙,把糖稀够下来给七丫吃。

  “正上课呢,填啥乱啊你!”

二老太爷不高兴被打扰,撵走抱着糖稀罐子的二老太,带着孩子们搬桌子进屋,天擦黑了,他们开灯学!

  要不是怕耽误孩子们睡觉,二老太爷恨不得能教一夜,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最聪明的七丫就不说了,其他几个虽然不聪明,但是态度好啊!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个走神的,全部认真听讲。

  不怕笨,就怕孩子不学,现在不学的孩子太多了,像这么学的孩子才稀奇,一家七个孩子都这么学,更稀奇!

  下课了,送一家出门的时候,二老太爷跟郭建设感叹:“建设,你家孩子个个了不得,你跟大丫妈啊,以后就等着享福吧!”

  第33章卖粮食

  小麦越来越黄的时候,郭建设的生意开始不好了。

  集上的人们过了最初的疯狂劲,开始理智买鱼,不理智不行啊,都穷,没钱了!

  再加上天才每个集都能见上,见的多了就不稀奇了,家里的小孩吃了天才家的鱼,没有一点变天才的征兆,还是跟以前那样笨,还跟以前那样欠收拾,人们慢慢的就没开始那么追捧。

  两边镇上拥有固定摊位的鱼贩子们,对郭建设很有意见,心里不平衡啊!

  好好的生意跑了,那边老天不开眼的争着抢着买,自家呢,鱼卖不掉,生意差的要混不下去了!

  咋整?

  只能琢磨着找点事,把姓郭的一家赶走。

  正琢磨着呢,郭建设一家的生意又不好了,当然自己家生意也不好,但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天天眼红、天天气的想打人了。

  再一想,姓郭的驾车子上坐的那个小丫头,人缘还挺好,丁点大的娃跟谁都能说得上话,学校的老师,周边开店的,连派出所的人都认识,真闹起来的话,谁那边站的人多还不一定,琢磨琢磨,只好作罢了。

  不是怕了这个外来的,是不想跟他一般见识。

  郭建设还不知道他已经躲过了一劫,这也是他的运道,不然把人逼得出损招,过来找茬还是小事,要是找混混们轮流过来砸摊子,或者把他打的断胳膊断腿做不了生意就麻烦了。

  生意不好了,他心里还怪难受的,孩子们的学费没凑齐,河里的拦网没钱买,放河里的鱼苗也没钱买,两口子带着七丫卖鱼,整日的愁。

  郭青云天天听他们叹气,就给出主意了,“爸妈,咱把粮食卖了吧?”

  “咋能卖粮食!谁家卖粮食啊?打仗了咋整,闹饥荒了咋整。”

  “粮食可不能卖,粮食是咱农民的命,不能卖粮食!”

  是,这时候郭庄还没人卖粮食,这时候粮食产量低,国家也困难,农民打下的粮食要排队给国家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囤在家里,家家都有一间屋专门放麦穴子,麦穴子里的堆得全是小麦,谁家的麦穴子大,谁家的小麦的堆得高,谁家心里就得意,日子过得就踏实。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