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炮击效果不是很好,弹着点实在太散了。”
赵寿山评估了一下说。
胡景翼摇摇头,“很不错了,这山上根本找不到多少合适的炮位,七天能挖出这么多小平地,而且把大炮拉过来,很不错了。只是,黄钺的部队怎么傻乎乎地,七天竟然没有斥候过来看一眼。”
柳石直接下令,“75毫米野炮直接抵近射击,炮营的大炮继续修正射击,半个钟头后再炮击十分钟,然后步兵进攻。”
半夜才悄悄展开的炮兵,此刻丝毫不用顾忌会不会被发现,马上开始移动起来。
步兵的散兵线开始缓慢向前撒开,后面是紧急移过来的75毫米野炮。
秦州军队的阵地上,残存的官兵,磕磕碰碰地抓起武器,从早已倒塌的营地里钻出来,连滚带爬地冲向已经被炸得支离破碎的壕沟。
可是噩梦才刚开始。马上,新一轮的炮击忽然又开始轰鸣。
再一次惊天动地地十分钟炮击后,对方的阵地和营区都已经基本上被抹去了。
抵近射击的75毫米野炮,虽然威力远低于105毫米炮弹,但是胜在精准。而105毫米炮弹一个下去,半径十来米之内基本上都是非死即伤。
等105毫米野炮一停射击,步兵指挥官猛一挥手,三三两两的步兵开始进攻了。每个秦州军阵地,至少有二个队级规模步兵在左右进攻。每个进攻翼仍然是分成了三个梯队,相互交叉掩护突击,每个梯队之间也是三个以上批次掩护攻击前进。
实际上这些战术动作都浪费了。
秦州军阵地上残存士兵紧紧地缩成一团,躲在战壕一角或是残垣一隅,只是麻木地看着北方军官兵冲进战壕,将他们的枪械收缴掉。
两次炮击过后,三个营竟然损失超过五分之四,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士气更是全无。尤其是首轮炮击,虽然只有部分的炮弹击中了营区,但是当时还在睡眠的秦州军队几乎是整棚整棚的被炸死。
柳石等人现场观看了一遍炮击效果,心中惊骇无比,相互对视了一眼,看来山上作出的评估还是不准确的。
赵寿山马上说道,“要向大本营发报,增加炮营数量,至少增加一倍,75毫米野炮也是炮营的选择,105毫米大炮移动太困难了。”
高桂滋有些兴奋了,“今天早上,如果能够增加两个炮兵营的轰击,可能首轮炮击过后,三个秦州营就已经不存在了。”
柳石和胡景翼有些好笑地看着高桂滋,但是却有着相类似的看法。
第八十章秦州投降
当天下午,在大本营的陈安收到了柳石的电报。
根据柳石他们现场估算,经过两轮炮轰,工事和人员毁伤概率分别达到八成和六成以上,第一轮打击基本上是直接摧毁了三成工事和人员,第二轮打击抵近射击摧毁工事比例明显上升。
但是这是因为秦州方面从未经历这种打击,工事都是极为简陋,没有永备工事,人员更是错误地采取了集中居住,没有分散入驻阵地,因此遭到损失如此之大。
赵寿山的评估是,如果工事完备坚固,人员散落在阵地内部,两轮打击工事和人员的毁伤概率能够达到四成和三成就非常不错,因此有可能的话,在步兵进攻发起,对方开始调整阵地时,需要第三轮打击,则可以将打击效果增加到五成以上。
当然,第三次打击的模式,他们只是作为攻击特别坚固堡垒时的一种倾向性意见提提而已,并没有当做正式的建议。现在的国内,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工事,也没有这种坚韧抵抗意识的军队,即使如今的北方军也不行。
真正的建议是,希望增加至少一倍编制的炮兵火力,而且进一步减轻步兵营支援火炮的重量,或是增加使用75毫米野炮的炮兵营。
陈安让邓宝珊牵头组织了一批军官进行计算验证,在确保战役后勤补给不崩溃的情况下,炮兵火力可能的增加方案。
这个方案用了很长时间才出来,最后形成了北方军独特的“三加一”
编成方式,也就是本级下辖三个基本编制加一个火力加强编制。
因为缺乏队以下级别的炮兵支援武器,邓宝珊暂时只设计到营一级别。每个步兵营所辖三个步兵队不变,撤销直辖的骑兵排,将原有的两个炮兵排改成三个,工、辎、直属排不变。
而未来的步兵标一级,除了下辖三个步兵营,还直辖三个炮兵队,工、辎、直属也改为队即可。镇一级作为战略单位,进一步增强火力,下辖三个步兵标,还直辖六个炮兵营,工、辎、直属也改为营。
这就意味着北方军的步兵营以上单位,除了工、辎、炮、直属部队以外,实际上均是步炮混成部队,拥有足够的火力支援。
甚至邓宝珊还认为,未来如有更加轻便的炮兵支援武器,可以加强到排一级,那么营以下全部可以实现这种三加一模式,而且可以取消步兵营使用野炮过于笨重的弊端,实现工、辎、直属、步兵营火力编成一致,进一步减轻后勤补给压力。
text-align:center;"
>
read_xia();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