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那……将军想做什么,用武力制服他们?”
孙策的目光转向飞庐两侧的六石强弩。他对黄承彦的期望并不是什么说客或者学者,他看中的是他务实的态度和机械方面的造诣。刘备访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诸葛孔明、庞士元也。黄承彦能将女儿嫁给诸葛亮,足以说明他也是一个务实的人。而他在机械方面的特长用来造龙骨水车太浪费了,改进强弩,甚至提前造出连弩才是他应该做的事。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大炮造不出来,就用弩炮代替。批判的武器终究不如武器的批判来得直接。要对付北方的骑兵优势,弩是当之无愧的利器。
但是很显然,黄承彦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先生毋须担心。”
孙策收回目光,咧嘴一笑。“家父有令,不能再随便杀人,不过《战国策》那么多故事,总结起来不过威逼利诱四个字,没有威逼,只有利诱是不够的,任何时候武力都是底线,如果说服不了,那就只有动刀。南阳随时可能发生战事,我不能在这里耽搁太久,没时间,也没兴趣和他们慢慢讲道理。”
黄承彦苦笑。“将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若想将襄阳变成南阳的支撑,就不能全靠武力,要恩威并施才行。否则就算你夺了地,有了粮食,襄阳也会叛服不定,不仅不能提供支援,反而可能成为溃疮。”
孙策笑了,笑得很神秘。“先生觉得这个溃疮犯了,疼的是后将军还是我?”
黄承彦一愣,如梦初醒。他一拍额头,放声大笑。孙坚是豫州刺史,就算拿下襄阳,袁术也不可能让孙坚成为荆州刺史,控制整个荆州。他更可能自领荆州牧,或者派亲信坐镇襄阳,却让孙家父子去中原作战。既然如此,孙策就没有必要小心翼翼,先拿下襄阳,解决眼前的麻烦。至于会不会有后遗症,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孙策暂时管不着,由袁术去操心吧。如果将来能重回襄阳,再用心经营不迟。
黄承彦明白了孙策的意思,不再过问孙策的安排。两人说了一阵闲话,主要是关于武器的改进。对孙策的要求,黄承彦一口答应。他和孙策讨论了很久,发现孙策在机械方面有很多超人一等的见解,对他启发性非常大,但最让他觉得暖心的是一句话。
“民以食为天,你如果能解决几万黄巾的吃饭问题,功德足以和任何一位大儒比肩。”
半个时辰后,黄忠率领十艘战船赶来,封锁了洄湖的出口,又派人将洄湖团团围住。黄承彦劝降了陈生,黄忠手下现在有三千多人,财大气粗,不是一般的威风。
这么大的动静当然瞒不过杨家的眼睛,孙策的船还没有进入洄湖,杨家已经如临大敌。孙策刚刚进入洄湖,船还没停稳,长子杨虑匆匆赶到码头,求见孙策。时间不长,次子杨仪也来了,见杨虑站在岸边,立刻和杨虑站在一起,昂着头,圆睁双目,怒视着飞庐上和黄承彦谈笑风生的孙策。
孙策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别说你现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就算你已经成年了又能如何?相比之下,他对杨虑的兴趣更浓一些。史书上对这位杨虑评价很高,称为德行杨君,又说州郡屡辟不仕,但随即又加了一句:十七而夭。这就有点尴尬了。哪个刺史、太守会请一个不到十七岁的少年做官?
所以,孙策觉得这种记载可信度极低。
现在,杨虑就站在他面前,看起来应该有十四五岁,身子骨还没长成,自带文弱气质。不过比起一旁横眉怒目的杨仪,他还算稳重,不卑不亢。
“杨介呢?”
孙策轻拍栏杆。“派两个小孩子出来迎我,算怎么回事?”
黄承彦笑而不语。换了之前,他肯定要劝劝孙策,现在知道了孙策的用意,他一点劝的打算也没有,就等着看戏。杨家派两个孩子出来迎接,家主杨介等着孙策去见,显然没有把孙策放在眼里。如果孙策还不发飚,那他就不是孙策了。
让杨家吃点苦头也好,要不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危险,还以为天下大平,天天坐而论道,笑话他没气节。
“来人,把杨家家主给我带来。”
“喏!”
林风应了一声,带着十名亲卫下船去了。他们看都没看杨虑、杨仪兄弟一眼,大步流星,直奔杨家大宅。时间不长,他们又回来了,两个亲卫拖着一个中年人快步走来,中年人被拖得踉踉跄跄,头上的冠已经掉了,身上的衣服也扯乱了,一只脚上有鞋,一只脚光着。他一边奋力挣扎,一边尖叫道:“黄承彦,这就是你要辅佐的英雄豪杰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第063章该杀谁
黄承彦一脸的无所谓。他从来不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相反,看到杨家家主杨介如此狼狈,他还有点幸灾乐祸。前几天他来洄湖,想与杨家合纵的时候,杨介可没给他留面子,好一顿奚落。
text-align:center;"
>
read_xia();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