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少爷身边的人,从来也不会出现第二次,我瞧他们做什么。”
喜伯背对着沈璁,说着停下手边的动作,“我也只是听说,外滩有个能把旗袍穿得特别好看的男人。”
“百闻不如一见,既然少爷把人领回来了,我就好奇多瞧了两眼……”
说完他又忙活了起来,半晌后叹了口气,自顾自地小声嘀咕了一句:“长得跟个妖精似的,确实好看。”
喜伯说到最后时,语气多少有些不屑,但沈璁却被逗笑了。
有情绪,才说明是实话。
但老头这辈子不烟不酒,以前陪沈璁母亲去听戏时都只守在戏院门口,压根不进去,一个大半辈子都没什么不良嗜好的人,怎么会认识裴筱?
“喜伯。”
沈璁无聊了一整天,总算遇到点感兴的话题,便饶有兴致地问道:“他一个百乐门里卖唱的,你是上哪儿听说的?”
“他进百乐门才几天呐?”
喜伯嫌弃地撇了撇嘴,“他以前啊,是个戏子。”
“你怎么知道?”
沈璁很快追问道。
“少爷,你忘了?夫人在的时候,最爱听戏了。”
喜伯放下手边的活计,走到沈璁身旁,“也是,你那会还小呢……”
“后来夫人跟老爷搬来上海,总说这边的京戏差点子味道,去得便少了。”
上海一带原本的地方传统戏剧有许多,诸如昆曲、黄梅戏一类比较流行,听京剧的人少,唱戏的自然也少,普遍水准便不及北平。
后面因为北边不太平,许多人被迫南迁,听京戏的人多了,圈子才跟着慢慢火热起来。
而这当中最当红的,就是花旦名角裴筱。
以他当时红火的程度,想要听一折他的戏,通过正常渠道花钱,根本买不到戏票。
“那会少爷已经出国了,夫人一个人呆着也无,我家老婆子就想着去托老爷的关系,求两张好位置票的票来。”
喜伯说着摇了摇头,“可夫人却说自己不爱听花旦的戏码,嫌闹,就拦了下来。”
沈璁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和母亲去戏园子,母亲百听不厌的一直是一出《霸王别姬》,的确是传统的大青衣;但关于母亲,他似乎并不想过多提及,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
“好好的一个角儿,怎么现在不唱了呢?”
“哼——”
喜伯冷哼一声,难得激动地骂道:“好个屁!”
虽说有大量北方人南迁,但比起北平,上海能供给京剧的土壤还是贫瘠得多;随着外滩上歌舞厅一家家地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去赶时髦了,连戏园子都不爱进。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