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周皇后倒在凤椅上,涕泪横流,难道她就不能保全夫家和娘家吗?
柳娘吩咐高启潜和太康管好后宫,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太子正在施恩,他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打了人趾高气昂的施舍两个医药费,其中学问也大。
柳娘全权处理政务,锦衣卫递上来两个天大的坏消息:东林党人联合农民起义军反了。以浙江为起点,被杀掉几乎一成的东林党人不愿坐以待毙,联合势头正旺的农民起义军,揭竿造反。以“陛下陷于奸佞之手,太子为妇人蒙蔽”
为由,为“天下百姓”
起兵了。东林党人都是大地主大世家,有钱,又掌控者上层舆论通道,一时之间,天下侧目。
不仅如此,四川蜀王也树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柳娘改革宗室,对有野心的人来说久旱逢甘霖,对混吃等死的人来说是要他们到的命。宗室中,混吃等死的人最多,他们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了。柳娘在《宗室新规》中说要恢复藩王“藩屏”
作用,他们援引太祖宗室法令,“清君侧”
“勤王”
,妄图演绎当年成祖旧事。
第113章公主命
“高启潜,孙承宗老将军到哪里了?”
柳娘揉着眉心问道,士人、宗室一块儿造反,朝廷面临的压力骤增。
“回公主,已经到天津卫了,若是顺利,明日便可入京。老将军七十岁的人了,走得慢些也正常。”
高启潜躬身道。造反的消息一出,京中高官、士族都在观望,但一在蜀中,一在江浙,离京城太远,百姓们还是过着如常的日子,并未慌乱。上层权利更迭,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柳娘轻叹,“这就好。”
孙承宗,一手缔造锦宁防线,阻挡关外铁骑几十年,又提拔了袁崇焕、洪承畴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战将,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
“钱龙锡那边可有回话?”
柳娘又问。
“锦衣卫已经带着钱大人的回信星夜兼程往回赶了,公主且耐心等等。”
高启潜奉上茶水,小心劝道。
钱龙锡被安排道浙江做布政使,兼领军事,柳娘看重他一身才华,又欣赏他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只是不知他愿不愿意回报这份知遇之恩,愿不愿意忠于她这个主子。东林党人和宗室各有口号,但终究还是以公主辅政不合理为借口,企图拥立新帝。崇祯皇帝已经许久不曾露面了,若是他能站出来振臂一呼,这些人的脸皮自然就被扒了,再也无法用大义的幌子造反。
可柳娘不能,崇祯皇帝不是傻子,就算昏迷也该有所知觉,现在肯定知道是自己毒害他,崇祯醒了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偿命吧!柳娘不能做。
那假冒伪劣呢?柳娘能完美模仿崇祯的笔迹,在皇帝当政的时候就悄悄默默为自己办事。也不行!天下人要的是崇祯这个正统象征,京中这么多高官在,别说模仿笔迹,就是找个崇祯替身也容易被人识破。
柳娘想了想,还是让底下人以太子的名义发布讨逆檄文,斥责宗室狼子野心,宁王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上苍不佑,定当即时覆灭。至于东林党人,拿着当初收集来的黑料黑一波就好了,发动普通老百姓,说一说的那些世家大族的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的污糟事。
宗室改革之后,空出来的大量土地,柳娘已经让当地官府发还给百姓耕种,也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帮助下推广土豆、玉米一类高产抗旱抗冻的主食。土豆、玉米早就流传入大明,百姓也有耕种,可人都念旧,这些东西并未大规模推广。此时天气寒冷,很多本土作物都减产,若能用这些高产粮食充做日常主食,就能度过难关。
吃饱肚子,谁还回去造反,从根本上瓦解农民起义军的根基。这是最彻底的办法,可是见效很慢。
柳娘在山西的封地的动作最快,已经在皇庄中示范过几次,周遭百姓也跟着学。山西一地匪患、流寇骤减,柳娘认为与这有很大关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吃有穿,就没有兵戈之事。
“大姐姐,母后请你去坤宁宫。”
太子从面外进来,身上有星星点点的雪花,冷风夹杂着寒气忽得涌入暖阁,冻得柳娘一个寒颤。
“好。”
柳娘微笑,“你从母后那里来?有什么消息吗?”
太子避而不答,问道:“大姐姐这里可有好消息?”
“有。”
柳娘信心十足的答道:“孙承宗老将军已经到天津卫,明日便可入京,浙江有钱龙锡镇守,蜀中有洪承畴,锦宁前线有祖大寿,都是忠于朝廷的赫赫战将,些许小风波,不在他们眼里。”
“这就好——”
太子长吁一口气,终于露出了笑脸。他对局势的判断多来自柳娘的分析,既然柳娘如此信心满满,那局势一定不那么糟糕。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