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回到古代做皇商全文免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节(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订婚的事暂且不提,卤味铺子改各种小吃铺的事要先办了,王修晋对这个非常上心,并不是为了讨好米掌柜,而是单纯为了能吃到更多的好吃的。现在的吃食不流通,想在家门口吃到各地的小吃绝对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能把这个实现,造福的不单单是自己。

皇后娘家旁系的卤味铺子要关,让铺子里的伙计们还有专门生产制作卤味的人全都傻了,他们才做了几天的工,就这么没有活做了,工钱要怎么算,以后要怎么办?傻眼的伙计们自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没有活,齐齐跑去了衙门,状告东家。旁系一家受了接二连三的事,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只能去本家寻求帮助,让衙门把他们家的人放了,而被铺子里的伙计状告的事,也要由主家解决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主家不但不伸手,还让他们自己认罚,把旁系气得不行,既然主家翻脸不认人,他们也扯破了脸,把主家告了。

米掌柜还没来得及去安抚这些伙计们,不想事情弄得那么大,皇后在宫里听到外面的事,差点没气仰过去,气娘家不把事做干净,也气旁系那一家子,难道不清楚她的位置吗?若没有她,不提主家如何,便是旁系也不会有如今,只不过让他们舍些钱舍些银子,就翻脸不认人。

米掌柜也没想到事情会弄成这样,虽然没急着出面,但也放出声去,他会接收卤味铺子和所有的雇工,当然,偷奸耍滑的除外,那边听到风,所有雇工都聚到一起,商量之后选出三人寻到米掌柜的铺子,想要问问是不是真的。米掌柜卤味铺是真忙,但掌柜的仍是抽空和三人见了面,并且给了准话,只要是勤劳肯干的人,他们全都收。铺子,东家也会接手,不用担心没有工做,不过暂时会空上一段时间,如果着急要上工的,可以另寻他处。

“那,待遇是不是……”

过来的三人犹豫着要怎么问,卤味铺子给他们的工钱和这边比,差得太多,但到底也是份工,可现在被这边接过去,若是一样,谁会另寻他处做工,那绝对是傻。掌柜的聪明,只是笑而不言,三人见问不出来,也起了嘀咕。回去后和大家一说,没有一人要寻他处做工,就等着这边通知上工的准日子,不过他们也不会放过前东家。若不是米东家仁义,他们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

王修晋听说卤味铺子的事时,第一反应是,“这算不算民告官?”

“他们算什么官,往好听的说能算得上是皇亲,其实也就是做得大的商贩,至于皇后的娘家,除了皇后在宫中,皇后的父亲是左相,其他之辈无人为官,也没有功名在身。不过左相有不少的门生在朝为官,没把儿子们培养出息,倒是收了不少有用的门生。”

四皇子撇了撇嘴,“能称得上民告官的,也就是旁系告主家,正常来说,宗族里就能解决的事,那旁系怕也是被逼急了,才跑去告官。”

王修晋也只是惊讶一下,他们乱七八糟的事,没啥兴趣,也不在意结果。偏偏没几日,四皇子又跑来,直说最近可能会出大事,让王修晋最近出门一定要多带上几人护着。比四皇子落后一步进来的李菻善,站在王修晋的身旁,四皇子指了指李菻善,“怎么跟着我的时候,就没见你这般的维护?”

“你身边有亲随,还有侍卫,”

李菻善的回答,让四皇子略无语,又呆了一会儿便走了,他最近着实太忙,这次过来也只是为提醒。

“可是出了什么事?”

王修晋看向李菻善,若无事,四皇子绝对不会专程跑一趟,且李菻善平时不会在这个时间寻他。

“一时之间说不清楚,这里也不是说事的地方。”

李菻善把人接到将军府的练武房,才缓缓的把有可能会发生的事简短的说了一下,皇后娘家主旁两支的对抗,扯出了大事,以免左相做出拖李家下水的事,从今天起米掌柜和王修晋便成为保护对象,至于府内真正需要保护的老三媳妇,大家一致觉得她被关在院子里,别说出府门,便是出院子都难。

而李霖芾,别看她小,武力值可一点儿都不低,比打套拳都是问题的王修晋强百倍,套用李老将军的话便是,李家出来的女子,不能比男儿差。米掌柜也支持李霖芾习武防身,外人说什么米掌柜到底是男人,教不好女儿的话,不让姑娘学女红,反而习武,也不怕日后寻不到娘家等等的风凉话,米掌柜完全不在意,谁说他没请人教女儿女红,他敢保证,全京城也寻不到比霖芾更好的女子,他也没必要向无关紧要的人解释,或是证明。

左相家出的大事,李菻善没不细说,只说此事有可能涉及到了皇上的子裔问题。王修晋听完之后犹如被雷劈了一般,别是什么狸猫换太子的戏码。至于绿帽子,王修晋想都不会想,那位没登基前,可是皇子,不住在宫里,也有自己的王府,绿帽子的可能性太低。

之后的几天,王修晋不论去哪里,李菻善都会跟着,而米掌柜身边也总会有李将军的身影。便是左相想要拖下李家,也寻不到机会,想把米掌柜和王修晋的家人扯进来,不提王家,便是米掌柜所管的杂货铺的东家疑似皇上,左相就不敢下手。左相便把主意打到了春大人身上。

左相最想拖下水的人便是四皇子,奈何四皇子成天寻不到身影,能称之为四皇子左膀右臂的,除了将军府,便是王修晋,除此之外,就是四皇子的娘家——春家。春家主脉从商,以南边为根基,所有旁支中唯为春大人考取了功名,而他的女儿更是皇上钦点指婚,可见皇上对春家有提拔之意。春家又与王家是姻亲,动了春家和动王家没啥区别。左相打了一手的好算盘,却没有更详细的弄清春家和王家的姻亲关系到底亲不亲。

左相最近托病未上朝,但是左相有很多在门生,能上朝的也有几人,这些人在同一天,连着参本同参一人……春翰林。在翰林院的春大人听闻有人参他,还以为说笑,他只是翰林,又不挡谁的路,参他何用,可当刑部的人寻到翰林,春大人完全一副懵逼的表情。

听闻几位大人参他的罪名后,春大人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夫人是不是又整出什么事,但想到夫人被关在院子里,出不得门,又觉得不可能,可他也没得罪什么人。春大人想不通,只能把身家再摆一次,他虽不是春家的主支,家中也是有些生意的营生,每年会收到一些分红,他不差钱,怎么可能会贪墨。

四皇子听闻春大人被参,便知是左相狗急跳墙,心里只能盼着那位旁支的舅舅,能够稳住,待他查明左相和皇后整出的猫腻,春大人也就没啥事了。查左相和皇后的事,并不是四皇子一人在进行,一同参与的还有另两位皇子,五皇子亲近四哥,无心大位,而另外一位七皇子的态度就比较耐人寻味,但在此事上,七皇子还是散发出友好的气息。

事情很快被查明,皇后生的孩子是皇上的,但皇后却不是左相的女儿,而是前朝皇室的后代。结果送到皇上手上,三位皇子心里直打鼓,结果到底算不算好的?

皇上挥退了仨儿子,坐在御书房许久,之后连夜下了圣旨,诛左相九族,而皇后因育子有功免去一死,凤位不保,打入冷宫,她生的儿子,全都去守皇陵。

左相出事,皇上又没提原由的诛九族,左相的门生一个个均不服,聚在一起联名递斩子,大骂皇上昏庸。记录的史官,都为项上之物担忧,哪会管这些门生死活,记录的史官就此事算不算皇家的阴私而不安,若是阴私,他们怕是命不久矣。

诛九族的大罪,却没提因为什么,不免让人猜测左相到底犯了什么罪。王修晋在得知左相的事后,本能的反应是,他不会猜中了吧!皇后有好几个孩子,肯定不会全都是假的,打入冷宫也没错,但想到皇上把皇后生的孩子全派去守陵,似乎有些不对。摇了摇头,猜不透便不去多想,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以后不用担心会有人冲出来伤人。

左相的事被抛到脑后,王修晋便忙了起来,油坊,粮铺,饭馆团团转,时不时还要去帮米掌柜出谋划策一番,每天坚持去将军打拳,现在打套拳不会再摔倒。

忙碌中听说哪个大官被抓,哪个书生取消科举名额,哪个大人被派去乡野,王修晋也只是听听,但有一条消息让王修晋震奋,大梁统一盐价,其价格不及盐犯子定价的一半。互掐的盐商们懵了,百姓却欢喜得高呼万岁。

第144章

盐价的下降影响之大,远超于处罚左相之事,百姓们口口相谈的全都是盐价,有些百姓跑去卖盐的地点买盐,发现盐价没有变动,便在铺中质问其为何不降价,铺子的掌柜态度强硬,盐就这个价,爱买不买。朝廷定价,找朝廷去。百姓气得不行,有好事的跑去衙门寻衙役,称铺子里掌柜要造反。衙役听后立刻跟着过去,到了铺子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把掌柜带走了。并告诉百姓,朝廷的定价盐在杂货铺有卖。

这位掌柜也是倒霉,遇到好事的百姓跑却报官,在封建社会,这话就是赤果果的造反。这事不单单一起,好事的百姓却不多,被抓的也就这么一个。在得知哪有卖便宜的盐,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都知道哪有卖便宜的盐的,一窝风的全都扑到杂货铺,就怕去晚了,买不到便宜盐。

杂货铺的伙计这几天忙的不行不行的,天天说得口干舌燥,不停的说他们铺子里的盐价不会涨,可没有人信,仍是大批的买盐。每天排队的人数,说从城东排到城西,夸张了些,但从能排出一整条街却是绝对的。不过,也就是几天,人们发现十几天后,盐价仍是没有变化,便少很多排队买盐的人。

盐商起初并没把朝廷定盐价的事放在眼里,便是便宜的盐推出,盐商们也只是觉得朝廷是囤的盐,想要逼他们降价,几家大盐商聚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不降价,朝廷囤下的盐很有可能是之前往南边送盐时存下的,不会有太多,等存的盐没了,盐价不还是他们说得算,提起往南边送盐的事,刚刚安稳了几天的盐商又开掐,互相指责对方把盐卖给朝廷,几人坐在一起指责,谁都不承认他们给了朝廷盐,却没有一人相信此言是真。

随着低价盐的推出的时间越来越长,原本还能稳坐等囤盐卖光的盐商们哪还有之前说“盐价还是他们说得算”

的自信,一个个心焦起来,朝廷到低囤了多少盐?有几户商盐已经吩咐各个铺子里的掌柜,可以适当的降一降盐价,他们不可能把盐价降得比肩朝廷定价。虽说盐的成本没有定价的高,可那个价格,他们赚得实在是太少了。盐商以为他们只要降价了,朝廷便会停上出售低价盐,他们想得很好,可朝廷派出的盐已经覆盖了整个大梁。

朝廷定盐价后的第一个月,盐商们还能挺着不降价,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盐商们无法再硬抗,从猜测朝廷囤盐,到朝廷是不是发现了新的盐井,而发现盐井的人,估计和皇室的关系很近,甚至有可能是皇室中的某一位,不然没有哪个在发现盐井之后,会傻缺的送给皇室,便是想送也未必能寻到门路。互相有联系的盐商又坐到了一起,这一次没有人再互相指责对方卖盐给朝廷,只是商谈要如何应对朝廷放盐的冲击。

盐商的折腾,在王修晋看来,也只是瞎折腾,最后还是得降,要不然他们的盐就会卖不也去,盐是能存放很长时间,但这个时代,盐从出井到成品所需的流水成本不小,若是停工,造成的损失就更大,盐商为了不让损失扩大,就只有随处降价一条路可走。

粮价降了,盐价降了,京城的房价却在涨,而布品的价格,却没有任何的变动,老百姓关心的东西无外乎衣食住行。大梁让百姓对食无忧,又在铺设去往各大城的路,使出行更方便,百姓对当今皇上赞誉有佳,若有眼个说皇帝不好的,不用衙役出面,便是百姓便能喷死对方。之前某盐商家出一文人,写了一篇皇上要逼死盐商的文章,也不知把文章译成了大白话,传了出去,当地的百姓听闻之后,便纷纷去那盐商家门外叫骂,那盐商与当地的父母官有些交情,衙役寻来,想要把百姓带走,结果被百姓带着一起骂。这事传到京城,皇上直接把那位父母官发配了,而那位盐商一家也以谋反之名被关的关,被发配的发配,却没见血。

王修晋听李菻善提起此事,便感慨道,百姓要求一点儿都不多,安稳的日子,爱民的皇上,清明公正的父母官。接着又说那些要带走百姓的衙役,“食君俸禄,却不为君解忧,反成了一些人的走狗。”

李菻善对王修晋的话也只是听听,衙役本就遵循上官吩咐办事,若上官清明,衙役也不敢妄为,只能说那些衙役没有遇到好官。不过李菻善仍是王修晋所说百姓所求和祖父讲了,李老将军闻言长叹,王修晋说得不假,说来说去百姓要的就那么些,日子苦些不怕,只要不整出什么幺蛾子的苛捐杂税,便能把日子过好。只是越简单的事,越不易做到,上政下令,官商相互,苦的便是百姓。

王修晋不会想到随口的一句感慨,由李菻善转述给老将军,又从老将军传到了皇上的耳中,没多久各地便出现巡查御史。当然,王修晋是不知道此事的,此令传下时,王修晋人在凉州,忙着验收这一年螃蟹和蟹田的产量。随着养殖螃蟹越来越多,螃蟹的销售也从以前的京城,传到更多的地方,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上涨了一些。而蟹米的价格仍十分稳定,产量不比普通稻米,价钱却远远高于普通大米。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