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六十九移民到了野驼山(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李玉岿《最后的党项》上部六十九,移民到了野驼山
二月十八这天下午,老家的移民,扶老携幼,就像一帮逃难的难民似的,来到了野驼山。引路的,是正月骑毛驴回去,报信的其中一个亲戚。他的那头毛驴还骑着,但是现在那头毛驴的膘情,和一个多月之前从野驼山走的时候已经天地之差了。其他这些老家人们,牵着的毛驴有2o多头,又老,膘情又差的马匹,也有3o多匹。
除了极个别的毛驴或者马匹骑着几个老人或者孩子,绝大多数毛驴和马匹上,只是驮着一些杂七杂八的破烂东西,并没有骑人。骑人的驴背和马背上,也没有鞍子,只是随便搭了一条又脏又破的毛毡或者棉絮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就这些牲畜的膘情,看样子根本就不允许一个大人长期骑行,不然肯定会把这些牲畜压趴下。当然大家谁也能够看出来,这些老人孩子们之所以骑在这些马背或者驴背上,也正因为他们都是一些身体残弱不方便行走的人,没办法才只好骑在这些牲畜背上。
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东倒西歪的模样。他们穿的戴的都是那种陈旧的。甚至破烂不堪的单衣烂衫。总的来说他们这些行头穿戴,比几年前李昆玉他们来到这里落脚的时候并没有强到哪里去,这个情况让野驼山这些已经过上了好日子的人们大吃一惊。
老家这些亲戚们来到饲养院的这一刻,一时间,忽然之间喊声哭声响成一片。这些面黄肌瘦,形容枯槁的亲人们,和野驼山这些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人们,彼此抓着手,抓着臂膀扑在对方的身上……甚至个别人呼天抢地,动足捶胸的动作乱成一片,整个给人一种乱糟糟一片的模样。
高兴的泪水,伤心的泪水,骨肉亲人久别重逢的泪水,这会儿互相交织在一起,彼此流淌个不停。
在最初的这一番激动不已的问候和泪水流过之后,就是说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了。
这时,十几个上了年岁,已经被这段时间的赶路折腾得有些受不了的老人们,被分别搀扶在了大食堂周围的好几个小屋子里,躺下歇脚,缓气。早有人给这些屋子里的那些铁炉子里生了木材火,几个屋子很快就被烧得热热乎乎。茶水啊,牛奶啊,随即就给这些老人们端到了手边。
新来的这些人和之前打前站来到野驼山的几个人,总数加起来不是6oo人以内,而是6o2个人。
以前李昆玉给回去通风报信的那两个亲戚嘱咐,移民人数不能过6oo人,可是现在却多出两个人来。这是怎么回事儿?李昆玉立刻询问开了俩个老家来的移民负责人樊银锁和鄂三。
李家渠的樊银锁,和邻村的鄂三,只好把李昆玉拽到一边给他汇报说,本来老家的人们都是按照这边的要求,做了精细化的安排,把绝大多数想移民的人都阻止了。他们精挑细选,最终选了6oo人,成为了第1批的移民。不管其他人哭爹喊娘多么想成为第1批的移民来到这里,可是他们坚决不答应这件事情。但是当他们走出几十里的时候,后面却跟来了这么两个人。
樊银锁是老家李家渠的副队长,三十五六岁,中等身材,人很精瘦,但是看上去是一个精明强干,精力还算旺盛的人。他是老家李家渠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鄂三是邻村类似樊银锁的这么一个角色,三十七八岁,比樊银锁的个头要高不少,但是瘦得像个麻杆似的,有一种随时能被风吹倒的感觉。不过他深陷的眼窝里显露出的那种亮晶晶的光泽,说明他也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他们两个人是这次6oo人的俩个移民代表。这个情况是前几天来的几个打前站的人,给李昆玉他们说的情况。
李昆玉说“这是怎么回事儿?这边现在连6oo人也安顿不下,多一个也不行,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樊银锁和鄂三只好为难的给李昆玉说,这两个人,都是老家周围不远一个村庄的人,是俩个光棍汉,他们从老家走出了几十里之后,忽然现这两个人尾随而来,说是要跟着他们出口外。他们无论如何怎么劝说都不行,这两个人非要跟着他们来。
李昆玉一下子拉下了脸说“不行,这是一个原则问题。随便先给他们一点吃的,让他们出饲养院外面去,我们这里不收留随便来的人。要是这么没有原则的收留,最近这几年野驼山不知道收下多少人了!”
樊银锁和鄂三赶紧按照李昆玉的意思,把这两个人劝说出了饲养院,说让他们在外面等着,这里不收留他们。一会儿随便给他们点吃的,就要打他们离开这里。
这两个人一阵愕然之后,变得面如死灰,只好跌跌撞撞的出了饲养院。
在接待老家的这些移民的事情上,在此之前李昆玉已经做了充分的考虑,按照打前站的那几个移民给大家的说法,李昆玉和身边的这些老弟兄们,已经准确的知道了有多少户多少人,每一户的组成结构等等。所以如何临时安置他们,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得非常仔细了。按照野驼山家家户户自报家门的一种说法,李昆玉统计了一下,有6o多口人能暂时住在村里人们各自的家里,因为村里人们准备领回家的那些移民们,都是他们的至亲。剩余的人们,李昆玉准备就按照原计划,给他们人口不等的每家每户,放一个大小不等的简易毛毡蒙古包,然后让他们在饲养院周围,临时搭建简易的毛毡蒙古包居住。当然刚才临时安顿在大食堂周围那几间屋子里的那些老人们不算,因为这些老人的身体状况大大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让这些老人们暂时就住在这些屋里,好好把身子静养几天再说吧。
反正按照李昆玉和老弟兄们的计划,用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人都要分散到南海子或者北海子去了,移民们不管怎么住,都属于临时性质的。
李保顺和李保民还有几个年轻小伙子,因为不能长期离开烧焦和炼铁炉,刚才他们只是跑到这边,匆匆而稀罕不已的和大家打招呼问候了一下,又去忙乎他们的事情去了。除此,野驼山绝大多数人都暂时停住手头这样那样的活计,都在李昆玉的带领下,这会儿在饲养院热情的接待这些从老家来的亲人们。村里提前准备下的炒米酪单子,这会儿赶紧在人们七手八脚的忙乱中拿出来。包括烧水熬茶等等,都忙乱成一片。
由于来的人太多,大餐厅坐不下这么多人,所以只好让那些年龄大的老人或者妇女孩子,坐在里面的榆木桌子四周,其他的那些男人就在饲养院院子里或蹲或站着。
村里原来两个大厨。保管兼职饲养员的多面手郝和小与郭拴子,这会儿根本就忙不过来。好在村里还有那么多人们帮着他们熬茶,给这些远道而来的亲人们端各种吃吃喝喝的东西。
李昆玉带着一帮老弟兄忙乎,他们身后是李保山领着四个结义弟兄,在大食堂和院子里来回不停的穿梭着,除了招呼他们吃喝,就是给老家的这些亲人们说着抱歉不已的话语,意思是野驼山就连一个坐的地方也没有,他们这么辛苦来到这里,还要让他们在院子里蹲着坐着!
反过来这些家乡人们却说,这已经太好了,有吃的地方,他们已经太满足了!
好在这段时间天气已经逐渐的转暖了,何况正是中午过后这个时间点,太阳晒得暖融融的,即使坐在院子里也不感觉到冷。
李昆玉父子和身边的那些个老小弟兄们,一句句抱歉的话语和招呼着大家吃吃喝喝的举动,把条件不好的这个不足,总算是弥补了。看着在大家的照顾下,这些亲人们在大餐厅或者院子里吃喝开来,他们总是安心了一些。
不过,随后李昆玉和身边的这些老弟兄们吃惊的现,这些远道而来的家乡人们,在吃东西方面有些吓人。一个个都是那种不要命的狼吞虎咽的吃法,甚至有些人不住的被噎得翻白眼。
他们吃惊的互相对望了几眼之后,就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给大家强调,让他们先吃点垫垫肚子,不要吃的太多,现在吃多晚上有好吃的,恐怕他们就吃不进去了。今天晚上还要好好的招待他们呢!
李昆玉他们几个人,除了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家乡人们说这一番话之外,私下里给大厨郝和小与郭拴子和村里的人们交代,这些吃食不能给他们拿出来的太多,让他们吃得太多。不是他们舍不得让大家吃这些东西,饲养院库房的粮食太多,是因为看样子他们肚子太瘦太饿,一下子给他们吃的太多太撑,怕把他们吃坏。
是啊,经他们这么一说,大厨和村里的几个人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就在刚才他们给大食堂餐桌上,和院里那些人们拿那些吃食的时候,老家来的这些人们就像疯了似的,一个个好像眼里都放着绿光,有一种饿虎扑食的模样在争抢着,疯狂的吃那些东西。本来大厨和村里的人们还准备给人们拿各种容器,给他们用热茶泡着吃那些炒米酪单子,可是这些人就连短短这么一会儿时间也等不及,直接抓着那些东西放在嘴里猛嚼猛咽。还用烫嘴的茶水大口大口的往下送。好多人被噎得喉咙都咯咯响,频繁的翻白眼的模样。至于说被热茶水汤嘴唇烫嗓子眼,他们好像根本就不在乎。
李昆玉他们这么一说,郝和小与郭拴子与村里的人们,立刻在大食堂和院子里跑来跑去,用那种抱歉的口气给大家说,先随便吃点垫垫肚子就可以了,一定不能吃多了,怕把他们吃坏肚子。千万理解他们,因为村集体库房的粮食太多了,等他们过几天把肚子换过来以后,再给他们大吃大喝。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