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 21 章 为君者 霸王道杂之(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很多时候,汉武帝时期刘彻的文治,都被短短“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所概括,好像他真的是儒家至上。
但实际上汉武帝本人并非真的以儒学为尊,而是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通通吸纳,最后披上儒学的外衣,形成可行的政策。
这点从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病已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其中的“霸道”
是法学家的说法,“王道”
是儒学家的说法。这样一结合,汉宣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汉朝自从有制度开始,都是用儒家和法家相结合。
外儒内法才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统治的最好形容,也是对中国后两千多年政治历史的形容,是穿越者必用神器这套思想已经牢牢刻在中国人的DNA里了,就比种菜差一点点。
而会选择儒家作为外在代表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听起来最伟光正。
其他学派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一个在不懂兵的眼里好像很阴险,一个太过残酷没有柔情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律法的好处,只知道这些法律最后会伤害他们而且刑法严重,纵横家和墨家一个又只是“耍嘴皮子”
,一个被贵族为首的利益集团排斥,对王权的统治也没有益处。
道家的黄老学说,又已经用过到达顶峰了必须改换学说了,这时候放眼望去,能打的就剩下儒家,仁慈拥有匡正众人思想的人伦道德,条条框框都说尽人间美好,轻易就能戳中普通读书人和百姓的心。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那家学派没有理想化的地方,儒家已经是最容易被世人接受,最适合拿来宣教烙下思想钢印的了,只要打打补丁就能用,加上董仲舒递梯子,不选他选谁。
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后,他爽快的同意了,设立了五经博士、太学,一个是将儒家的解释权拿在了手中,一个用以培养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逐级统一百家争鸣的思想。
而刘彻本人在掌握了儒学后,并没有重用提出这套思想的董仲舒,而是外放他去诸侯国做了江都国相。
归其原因史书上说,是因为建元六年因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觉得可以借此宣扬天人感应,想上奏陛下。
结果奏折还没呈上去,就被主父偃据说是其嫉妒董仲舒的才华,看见把上奏的草稿后偷走献给汉武帝,才导致董仲舒被罢免,甚至差点被砍,是汉武帝怜惜他的才华才让他活下来的。
但实际上细看史书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董仲舒会被罢免,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刘彻不满他对自己指手画脚,没有杀他或许真的是因为怜惜他本人的才华吧……
由此也可见刘彻本人对于天人感应的态度,完全是好用的地方我就用,但想约束我门都没有,董仲舒设想的以此规劝皇帝是不可能成立的。
……
天幕下被揭短的刘彻,在大臣悄咪咪的注视下,虽然有点尴尬,但还是挺直了身板,气势高昂的看了回去。
瞅什么瞅,天人感应算个什么东西,也敢限制朕。
刘彻瞪回去也觉得自己委屈,要不是其他学派上不得“台面”
,他至于被儒家“限制”
只用儒家吗?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自己陛下什么性子,大家谁不知道,能被刘彻喊来一起共赏天幕的都没有不识趣的人,被刘彻一瞪就把目光看向另一个在天幕中出场的人物。
——主父偃
被众人瞩目的主父偃淡定自若,他就不是个讨喜的性格,走到哪里都被人讨厌,这种瞩目的眼神对他来说不痛不痒,一丁点伤害也没有。
甚至还能对顶着他的大臣说了个冷笑话:“放心诸位之才,除卫侍中外,我一清二楚,无甚可妒。”
主父偃的本意是:除了会登上天幕的大才外,我和你们才华一致,没有什么值得嫉妒的。
但是从他口中话一说出来就变了个味道,讽刺效果拔群,大家看他的视线一下从瞪变成了刀子。
搞得主父偃本人莫名其妙,都说不会因为嫉妒你们才华,而告你们了,干嘛还不高兴,刚刚不还因为他嫉妒董仲舒,告发了他而不满吗?
人和人的感情是不能相通的,在今天和主父偃不相熟的大臣,知道了这个人为什么惹人厌恶。
相熟能理解他话里意思的大臣,更是在心里吹胡子瞪眼,连嫉妒的价值都没有,这种话简直比他高高在上炫耀自己才华更让人窝心。
这一刻,不管理不理解主父偃话里意思的大臣达成了一致——这家伙真是讨人厌!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