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黄河捞尸人谢岚全本笔趣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节(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石碑的东南西北四个角上立着四个白森森的兽骨支架,也不知道是什么野兽的棒子骨,又粗又壮,每四根棒子骨交叉拼合成一个支架。支架上面架着一个浅口青铜盆,青铜盆的边缘密密麻麻地雕刻着一些奇怪的符文。青铜盆里燃烧着四团长明灯火,将这块巨大的青色石碑映照得亮堂堂的。

叶教授带着惊叹的口吻说道:“我只在一些庙宇和古墓里看见过驮着石碑的石雕鼋,没想到当年的西夏人竟然用真正的巨鼋来驮载石碑,用现在的话来讲,简直是太牛逼了!”

我们讶异地看着这块青色石碑,西夏王朝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打造这座奇怪的古塔,仅仅只是为了埋藏这块青色石碑么?这实在是大大地出乎了我们的预料。按常理来讲,这座古塔下面应该埋藏着许多稀世珍宝,或者西夏王朝的镇国之宝,抑或是西夏皇帝的灵柩,怎么……怎么只有这样一块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石碑呢?

我们带着满腹疑惑把目光投向那块如巨人般高大的石碑,只见石碑上面用朱砂雕刻着密密麻麻的方块字,整块石碑就像一面文字墙,粗略估计,那些方块字少说也有上千个。红色的字体与青色的石碑交相辉映,在长明灯火的照耀下,浮现出奇异的色彩。而且不知道当年工匠在雕刻这些方块字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视觉处理手法,使得这些方块字在灯火的照耀下,仿若凸显浮现在石碑表面,就像水纹一样轻轻荡漾着,显得亦幻亦真,非常神奇。

古枚笛率先激动地叫喊了起来:“这些是西夏文字!这些是已经失传的西夏文字!”

作为考古专业的高材生,虽然我们看不懂西夏文字,但是对于西夏文字的历史起源我们还是非常熟悉的。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也就是大庆元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

西夏文字的结构仿造汉字,又有其新的特点。西夏文字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书体也有楷、行、草、篆,楷之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李元昊将这五千余西夏文字定为“国书”

,上至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了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

西夏文字不仅笔画繁冗,而且语法结构非常独特。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虽然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鉴于这种种因素,时至今日,已经鲜少有人能够认识西夏文字,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能够破译西夏文字的专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所以西夏文字也被称作“西夏死书”

,或者是“西夏天书”

,意思是没有人能够破译的文字。

我和古枚笛望着刻满西夏天书的石碑老半天,根本连一个字都不认识。我们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叶教授,叶教授连连摆手:“你俩可别看着我,我又不是神人,不是什么东西都知道的。这西夏天书晦涩难懂,全世界能够读懂西夏天书的绝对不会超过十个人。虽然我不知道这块石碑上面写的是什么内容,但是按照经验推断,这应该是一块叙事石碑,上面可能记载着一段有关于西夏王朝的秘密!”

仰望着这块高大的石碑,我们的心里都涌起浓浓的失落感。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豁出性命来到这里,原本就是想探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夏之谜。没想到一路走到最后,不仅没有解开心中谜团,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惑当中。

我长叹一口气,一屁股跌坐在地上,面露颓然之色:“真是太郁闷了!看来我们这趟算是白来了!”

古枚笛也禁不住黯然神伤:“哎!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形容我此时的心情!”

叶教授绕着这块天书石碑走了一圈:“你们也不要灰心嘛,虽然我们不懂西夏天书,但是我们可以把这块石碑上面的西夏天书带回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是个好主意!”

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拍拍屁股从地上爬了起来。

古枚笛郁闷地看着我:“你带了纸和笔吗?我们要怎么才能把这些文字抄回去呢?”

我瞬间燃烧起来的热情又瞬间熄灭下去,我看着古枚笛:“你……你不是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吗?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字全部记在脑海里,回去之后再誊写在纸上?”

古枚笛翻了翻白眼:“你当真以为我是机器人呀!这些西夏文字如此繁冗,而且足有上千字之多,我怎么可能记得住?我能记住十几二十个字就算不错了!”

就在我们深感失望的时候,叶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从防水背包里面摸出一支黑色的钢笔,颇有些得意地说道:“你们看这是什么?”

我和古枚笛惊喜地叫道:“钢笔?!”

“错!”

叶教授微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钢笔!确切地说,这根本就不是钢笔,而是一台有着钢笔外观的微型照相机!”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