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群英传大宋江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回(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议国事将相斗心机带簪花状元游大街

刘承祐的生辰即嘉庆节就要到了,各地藩镇6续赶回京师为他祝寿。这日天雄军节度使、邺王高行周携其子高怀德入宫觐见。高行周六十四五岁年纪,一张方脸,头带一顶展脚幞头,身穿一袭紫色公服,腰袭玉带。高怀德二十四岁年纪,方脸阔额,粗眉高鼻,相貌与父亲有六分相似。头带一顶交脚幞头,身穿一袭深绿色公服。他比父亲高半个脑袋,一身武将装束,更显得英姿焕。

高行周乃是一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又和刘知远、杨衮是结拜兄弟。刘知远代晋称帝,杨衮与他反目成仇,割袍断义,逃往了辽国。刘知远对待高行周却是信任有加,因此一路官运亨通,不但开府建牙,升任天雄军节度使,坐镇邺都,还晋封为邺王。他们君臣二人彼此坦诚相待,毫无猜疑,一时传为佳话。

刘承祐正和苏逢吉在广政殿之中相对而坐,商议国事。小太监领着高行周父子走进大殿,高行周父子趋步而上,跪拜在地,道:“臣觐见陛下。”

刘承祐笑道:“邺王回来了,快快起来,赐坐。”

高行周父子当下告谢站起,苏逢吉虽是当朝宰相,可是在高行周面前也不敢自大,站起身来,笑道:“多日不见,邺王越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

高行周谦道:“苏相公儒雅君子,我等武夫,只会舞刀弄枪,真是望尘莫及。”

两人相视而笑。

小太监搬来一张锦墩,刘承祐道:“邺王请坐。”

高行周吿谢坐下,苏逢吉也跟着坐下,高怀德则站在父亲身后。刘承祐道:“邺王接连奏报,说道辽军不时入境劫掠,河北诸州不堪袭扰,损失惨重?”

高怀德颔道:“当年高祖驱逐辽军,耶律德光暴毙于杀胡林。耶律阮和辽太后、耶律李胡争夺皇位,大动干戈。那段时间辽国分崩离析,自顾不暇。辽军虽然时常入境杀人劫掠,可是毕竟底气不足,往往占点小便宜就走。后来双方罢兵,辽国局势才慢慢平定下来。陛下刚登基不久,河中、凤翔和长安联手称叛,辽军侦探到大汉国体动荡,风雨飘摇,于是肆无忌惮,往往长驱直入,大摇大摆入境劫掠牛羊人口,杀人放火。北军疲于应付,河北诸州损失不小。”

刘承祐拍案而起,咬牙切齿道:“辽国欺人太甚。”

顿了一顿,又道:“辽军既然进入我大汉国境劫掠,你们难道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深入辽国境内打砸吗?”

高行周见他气急败坏,缓缓道:“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辽国占据了十六州险要地势。涿州、蔚州、瀛洲以下地势平坦,再则辽军有骑兵之利,来去如风,往往等到北军赶到的时候,辽军就骑马逃走了。辽军来无影去无踪,北军当真疲于应付。”

刘承祐来回踱步,神色气愤,道:“辽军有骑兵,天雄军难道没有骑兵?辽军如此猖狂,当真以为大汉软弱无能,好欺负吗?”

高行周见他似有责备之意,不再言语。

苏逢吉道:“陛下息怒,臣刚才说的事,正和河北局势息息相关。”

待到刘承祐坐下之后,苏逢吉笑道:“邺王今年有六十五岁了罢?”

高行周道:“虚岁六十五,实岁六十四。”

苏逢吉点了点头,道:“寻常百姓家这般年纪的老人不是含怡弄孙就是了无牵挂的享清福,可是邺王还在为抵御辽军疲于奔命,真乃是国家柱石,劳苦功高。”

高行周正色道:“臣深得先帝和陛下信任,委以重任,怎敢不鞠躬尽瘁,报效国家?”

苏逢吉笑道:“邺王之一片忠忱之心,不但陛下,天下众生也都有目共睹。”

话锋一转,又道:“虽然邺王神勇无敌,可是毕竟年事已高,再让邺王镇守河北,鞍马劳顿,亲临兵锋,只怕有些不知情的人要乱嚼舌根,议论朝廷不爱惜老臣。适才本相正和陛下说起邺王,邺王忠心耿耿,陛下一直赞不绝口。朝廷想让邺王移镇,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去郓州安享晚年,不知邺王意下如何?”

天下的藩镇分为可以移镇和不能移镇的,可以移镇的是朝廷的人,不能移镇的及有可能造反,例如石敬塘就是之一。

高行周闻言而起,道:“陛下要臣移镇,是不是不信任臣了?”

刘承祐笑道:“正因为朕信任邺王,视邺王为肱股之臣,才要邺王移镇的。”

高行周越听越糊涂,更不服气,道:“臣心中不解。”

苏逢吉见他神情激动,笑道:“邺王年事已高,还要亲自领兵抵御辽军,万一有个闪失,如何向天下人向先帝交代?”

高行周问道:“陛下觉得臣老了,不中用了?”

苏逢吉笑道:“邺王误会陛下的好意了,邺王是国家的功臣元勋,陛下爱惜之至,从来都没有轻视于你。邺王以六十四高龄,还要驰骋疆场,天下人也无不敬仰。朝廷拟定邺王移镇,还有一层深意。”

高行周道:“愿闻其详。”

苏逢吉道:“朝廷可以不要邺王移镇,但是请问邺王,你百年之后,谁人能接替你坐镇邺都,驱逐辽军?”

这一问倒把高行周给问住了,高行周久久不语。苏逢吉道:“陛下的意思是,趁着邺王等元勋宿将尚未老迈,起用一些年轻人,给他们历练的机会。如此一来,就算这些年轻人偶有过失,元勋宿将们还能出来拨乱反正。真要是等到你们老了,骑不动马了,拿不起刀剑了,再启用年轻将领,可就晚了。陛下励精图治,未雨绸缪,邺王应该能够体会陛下的深谋远虑。”

他娓娓道来,为国为民之情,形于辞色。

高行周无可反驳,道:“臣是朝廷的人,无论朝廷要臣到何处,臣都会奉诏。请问陛下,朝廷拟定谁人接替臣?”

刘承祐道:“朕打算派遣郭威接任天雄军节度使。”

苏逢吉道:“郭侍中五十岁不到,年富力强,经过河中之战,看得出他老成持重,而且精通兵法,乃是最合适的人选。”

高行周沉吟片刻,道:“好是好,不过臣有一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刘承祐道:“邺王有话,但说无妨。”

高行周道:“郭侍中一战平定河中,威名远扬,如日中天,不知道肯不肯纡尊降贵,去邺都做节度使?”

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人追随刘知远多年,从前倒也相安无事。可是建国后汉之后,史弘肇等武将结为一党,苏逢吉又与诸文臣结为一党。双方争权夺势,犹是水火不容。河中大捷之后,军党更加趾高气扬,苏逢吉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处心积虑,想到这个办法,打算把郭威踢出朝廷,挫一挫军党的锐气。史弘肇和杨邠欺负刘承祐年轻,把持朝政。刘承祐徒有皇帝的虚名,傀儡一样,甚么都摸不着,甚么都做不了主,早就心怀不满,可是却又无可奈何。苏逢吉说出自己的想法,正中刘承祐下怀。他早就想压制军党一方,收回大权,可是志大才疏,始终无从下手。苏逢吉的调虎离山之计,正当其时,一旦郭威乖乖奉诏,前往邺都,军党一方势力大减,然后再慢慢设法收回大权,势必大功告成。

刘承祐和苏逢吉一拍即合,秘密商议了很久。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人就是没有想过,万一郭威拒不奉诏该如何收场?还是苏逢吉脑袋转的快,当下道:“这只是朝廷的打算,并没有正式下诏,再说国家人才济济,郭威不去,还能派遣别人去。这件事不急,可以慢慢斟酌。”

刘承祐道:“邺王见过太后没有?”

高行周回道:“臣一回到京师就急着觐见陛下,还没有觐见太后。”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