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李谷道:“陛下知道种粮是靠天吃饭,因此着意嘱咐我高价收购粮食。”
柴荣微微一笑,道:“其实军中的粮草充足,不必收购,不过朕想让乡亲们手头宽裕一些,因此高价收购。乡亲不妨四里八乡,广为告之。只要手里有粮,愿意出售,朕统统高价收购。”
其实高价收购粮草,一箭双雕。一来安抚了人心,二来使的寿州断粮。众人有幸觐见柴荣,都暗暗猜想他或不苟言笑,又或神态威严。起初还是忐忐忑忑,拘谨不安,交谈一番,但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不像传说中的天子,高不可攀。与之畅谈,如沐春风,只如熟人之间闲聊一般。不知不觉之中,紧崩的心情渐渐放松。
赵匡胤带领五千军马,打败两万南唐军,以少胜多,似乎出去遛了一圈,就大获全胜,轻而易举之极。涂山大捷的消息迅传遍军中,他也一战成名,人尽皆知。围攻寿州旷日持久,僵持不下。别处也出师不利,唯有涂山一战取胜,斩获无数。实属不易的是马步军打败了南唐水军,尚属次。不但削弱了南唐的实力,更鼓舞了士气。柴荣犹是大喜过望,立即召见。赵匡胤急忙赶往行宫,行礼道:“臣见过陛下。”
柴荣道:“跟朕说说,这一战是怎么打的?”
赵匡胤道:“回陛下,殿前军是臣一手训练出来的,战力如何,臣心里有个大概。但是对付南唐水军,臣心中就没有底了。于是想了一个各个击破的办法,先把南唐步军引到涡口,然后再返回涂山,再把南唐水军诱到6地上。”
柴荣点了点头,道:“你打仗不使蛮力,肯动脑筋,五千打两万,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势,打的很好。”
赞许之情,形于辞色。赵匡胤道:“兵无常法,因势利导,打甚么样的仗就怎么用兵。或许于别人而言,这是阴谋诡计,但是臣只知道不能有辱君命,因此要想方设法,打败强敌。”
柴荣问道:“你立了大功,朕该怎么赏赐你呢?”
赵匡胤知道越是立下大功,越是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必会引起同僚嫉妒,天子猜忌,当下欠身道:“此战能够大获全胜,全是陛下天威赫赫,运筹帷幄。以及驸马面授机宜,出谋划策。再就是将士忠心报国,奋勇杀敌。臣没有甚么功劳,陛下要赏就赏赐那五千军马罢。”
他虽是赳赳武将,但不乏过人之处,这番回答滴水不漏,任谁也挑不出一点毛病。柴荣见他神情谦逊,笑道:“有功劳就是有功劳,不必自谦,还把朕和驸马也捎带上了。”
顿了一顿,又道:“你战就立下大功,赏钱三千贯。”
顿了一顿,又道:“你别嫌赏赐太少,实是国家的家底不厚,再有功劳,朕再重赏。”
赵匡胤知道他说的是实话,跪下谢恩,道:“谢陛下赏赐。”
顿了一顿,又道:“此战阵亡了一百多人,臣恳求陛下抚恤。”
柴荣点了点头,道:“把名单交给李相公,要他善后。”
几名兵卒抬着三千贯铜钱,跟随赵匡胤来到殿前军营前。赵匡胤召集出战的五千军马,大声道:“此战大获全胜,陛下赞许有加,赏赐三千贯钱,大家拿去分了。”
言罢抓起铜钱,抛向空中。五千人分三千贯钱,每人一贯都不到,但是军马们觉得扬眉吐气,犹是欢呼雀跃。罗彦环大声道:“有赏赐咱们也不嫌多,没赏赐也不会嫌少,只有一条,跟着都虞候打仗就是痛快,大家说是不是?”
石守信等人大声说是。
次日张永德来到行宫,道:“陛下,臣要给赵匡胤请赏。”
柴荣心中大奇,问道:“朕昨日已经赏赐了三千贯钱,你觉得少了?”
张永德摇头道:“不是,而是赵匡胤把三千贯钱赏给了出战的五千人,自己一个铜钱也没有留下。”
柴荣闻得此言,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赵匡胤在用自己的赏赐收买军心。他脸色一沉,问道:“你说赵匡胤把我赏赐给他的钱转手赏给了部下?”
张永德微微一笑,道:“是臣没有把话说清楚,赵匡胤对部下道,那三千贯钱是陛下赏赐的,绝口没有提起自己。”
柴荣问道:“你说赵匡胤自己不取一钱,而是在替朕美名?”
张永德颔道:“正是。”
柴荣猜不透赵匡胤所为,沉吟片刻,道:“当初先帝领兵讨伐李守贞,他半路投军,朕记得当时他衣裳褴褛。先帝询问情由,他如实回答,说是家道贫寒,养活不了他这个闲人,这才投军。如今他们父子虽同在禁军为官,但是家里人口众多,想必并不宽裕。为何不留下赏赐,贴补家用?”
张永德道:“他忠君报国,一心想报效陛下。”
柴荣点了点头,道:“他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这正是他高明之处,朕记住这件事了。”
张永德又道:“他五千打两万,以少胜多,实乃不可多得的帅才,臣觉得还能委以重任。他智勇双全,比起有勇无谋之辈,不知高明多少倍。”
他言有所指,所谓的‘有勇无谋之辈’,指的正是李重进。柴荣道:“南唐在滁州驻有重兵,一直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寿州这一座城池,而是要四处出击,打乱南唐的阵脚。传赵匡胤,我要他再领兵攻打滁州。”
过了一阵,赵匡胤走进行宫,行礼道:“陛下召见,有何吩咐?”
张永德笑道:“陛下看你是独当一面的帅才,要重用你。”
柴荣道:“你刚打完涂山,原本该歇息几日,但是战事紧急,滁州的唐军蠢蠢欲动,为了拔掉这个钉子,朕想让你现在就领兵攻克滁州。”
赵匡胤正愁没有战打,闻得此言,正中下怀,道:“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臣是武将,只会打仗,臣现在就点齐兵马,奔赴滁州。”
柴荣问道:“你要多少军马?”
赵匡胤不假思索道:“臣不要多了,上次的五千军马就够了。”
张永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是惊诧,又是替他着急,道:“滁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又有清流关之险,一共驻有十万重兵,绝非涂山唐军可比,五千军马怎么能够?”
柴荣道:“清流关的守将是皇甫晖和姚凤,姚凤倒也罢了,皇甫晖可是后晋时镇守燕云十六州瓦桥关的悍将,因为看不惯石敬塘认贼作父的行径,这才投奔南唐。他身经百战,绝非爱贪小便宜的何延锡所能比拟。”
赵匡胤似乎成竹在胸,道:“陛下放心,五千军马就足够了。”
张永德担心他轻敌,不停的眨眼睛使眼色。柴荣也担心他一战成名之后就飘飘然不知东南西北,正色道:“骄兵必败,你可要想清楚了。倘若此战败北,纵然过往有功,朕也不会宽宥。”
赵匡胤正色道:“臣没有骄傲自大,真的五千军马就够了。”
柴荣和张永德对望一眼,觉得他越来越神秘莫测,越来越看不透了。
大周举国拢共有十四五万禁军,五千军马虽然不多,但却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一旦有失,损失不可谓不小。柴荣还是放心不下,问道:“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似乎早就有了用兵的办法,先说给朕听听。”
赵匡胤自己都还没有用兵的策略,如何回答?只得道:“怎么打仗,没有固定的章法。臣会随机应变,因时而动,因势而动,一定为陛下攻克滁州。”
这句话要是出自别人之口,柴荣当场就会斥责夸夸其谈。但是赵匡胤刚刚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有目共睹。柴荣还是半信半疑,道:“倘若你觉得五千军马不够,朕随时给你增兵五千。”
赵匡胤应声说是。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