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军史psd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5章 年第69军机关驻地移防大同有何讲究(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1969年,第69军机关驻地移防大同,有何讲究?背山靠水的战略要地

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番号和序列,制定了7o个军的番号。由于种种原因,第56、57、59军番号从来没有使用过,其他各军的番号多有调整。在第7o军撤编后,第69军就成了很特殊的一个军:番号最大的野战军。这支野战军颇具几分传奇色彩,军部也是历经调整,于1969年1o月移防山西大同。大家可能不大理解,第69军机关驻地为何移防大同?先,笔者很有必要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第69军的前世今生。

1949年9月,爱国名将董其武率部在包头起义。195o年2月,第23兵团开始了以下整编工作:以原第111军为基干组建第36军(刘万春、康健民分任军政主官),辖第1o6、1o7、1o8师及直属骑兵旅,军部驻包头;

以独立第7师为基干扩编为第37军(张世珍、帅荣分任军政主官),辖第1o9、11o、111师及直属骑兵旅,军部驻五原;以原骑兵12旅扩编为骑兵第4师(鄂友三、白正刚分任军政主官),辖1个独立骑兵旅和3个骑兵团,师部驻武川;原骑兵第11旅改编为独立骑兵旅,陈秉义、强自珍分任军政主官,旅部驻武川。

1951年1月,中央军委以上述各部为基干组建第23兵团,董其武、高克林分任军政主官。9月,第23兵团赴朝参战。在朝期间,第23兵团主要负责修建院里、南市、泰川机场。全兵团上下拧成一股绳,克服了时间紧、缺乏工程机械、敌机袭扰等困难,高标准提前完成了任务。11月下旬,第23兵团各部分批次撤回国内。1952年12月,第23兵团根据部队正规化建设需要,奉命缩编为第69军(董其武、裴周玉分任军政主官),辖第28、1o7师。1953年11月,第69军军部由定县移防保定。1967年2月,第69军机关驻地离开了驻防多年的保定,移防山西太原。3月,保定又成为了第38军的军部所在地。1969年1o月,第69军移防大同,承担起了我国北方第一线防御重任。同月,原辖第28、1o7师依次改称第2o5、2o7师,并调入与第69军渊源颇深的北京军区第6工区(该部后来改称第2o6师)。据笔者分析,此调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背山靠水的战略要地,素有“北方锁钥”

的美誉;

大同位属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地处北方四大山脉(阴山、燕山、吕梁山、太行山)的交叉通道,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境内又有桑干河及其支流御河,可谓是背山靠水、易守难攻,被称之为“北门锁钥”

。清代地理大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大同山川形胜有着鞭辟入里的介绍:大同于京师尤为建瓴之势。朝白登,暮叩紫荆,则国门以外皆战场也。往者土木之变,敌虽深人郊圻,赖大同犄其后,故不能以得志。嗣是关门告警,未尝不以大同为锁钥之寄。顾祖禹总结的尤为到位,大同在历史上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前哨,元、明、清更是重视大同。民国时期,大同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建国后,我军虽然进入了和平建设新时期,可为练兵备战长远计,将一支野战军机关驻地放在大同这样的战略要地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同是全国性的铁路枢纽城市,地位极为突出;

我军当年的野战部队千里机动,不像现在拥有多种快捷方式以供选择,铁路输送无疑是最为可靠的远程投送方式。第69军军部定点于大同,既能居于机动位置应对突情况,又能高效指挥周边各部。同时期的野战军军部,情况与第69军相似。譬如,张家口(第65军)、太原(第63军)、承德(第24军)、锦州(第4o军)等地,无一例外都是交通要地。谈到大同的铁路展史,这还要从清朝末年说起。19o9年1o月,历经四年紧张施工的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众所周知,京张铁路出自詹天佑之手,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鲜为人知的是,京张铁路也深深地影响了大同。1921年5月,京张铁路延伸扩建为平绥铁路,大同就是该铁路沿线城市。稍后不久,平绥铁路通过展筑延伸至包头,此即大名鼎鼎的京包铁路。京包铁路的横空出世,让华北地区北部边缘线紧密的联系在了一块。1933年11月,北同蒲铁路开工建造(与南同蒲铁路同期修建),始站正是大同。值得一提的是,同蒲铁路贯穿山西中部,后又在陕西华山站接入陇海铁路。陇海铁路的重要性无需笔者赘言,这是出了名的铁路大动脉。同蒲、京包铁路交汇于大同,为其日后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加之,大同矿产资源丰富,展重工业享有先天优势。在铁路的赋能下,大同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全军都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逐渐交恶之后,昔日的老大哥就在中苏边境及蒙古部署重兵,并频频制造事端。我国本着与邻为善的原则,尽最大诚意和平解决。然而,苏联的挑衅是变本加厉。1969年3月,苏军在我珍宝岛寻衅滋事,沈阳军区奉命被迫自卫反击,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以此为标志,苏军的钢铁洪流不断加码,令我三北方向压力骤增,调整国防战略也就显得极为迫切。珍宝岛反击战后,中央军委接连实施了扩充编制、精简整编、移防转隶的重大举措,第69军移防大同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当年“搬家”

的情况并非第69军一家,第27、43、54军等野战部队的军部驻地都生了调整。但凡是集中在北方一线的野战部队,基本上都是作风优良、训练扎实、战功赫赫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其他军兵种的体制编制也都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各野战师的坦克自行火炮纷纷转隶坦克师。第69军“安家”

大同后,一心一意练兵备战的同时,还负责了一批国防工程和阵地设施的建设。1985年1o月,第69军和由临汾移防至大同的第28军合编为第28集团军。至此,第69军成为了历史。尽管第69军番号没了,可以“谢臣班”

为代表的英模群体历经精简整编而屹立不倒,依然保留在我军的战斗序列之内。其实,这种情况在我军军史上很普遍。比如,第11、5o、55军等野战部队番号撤销之后,辖内英模单位代表都得到了保留,这也是我军重视血脉传承的一大生动体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