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莽原简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章 暑假访故里(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三个字都不会写。正因她饱尝了没有文化的“切肤之痛”

,所以她才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要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母亲在立志要把子女培养成“文化人”

思想的支配下,不论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她都始终如一地模范践行了“舍得一身剐,助儿学文化”

的为母之责。在这一点上,我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十分幸运。庆幸的是她在把人间苦难带给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修成学业和培树起“爱我祖邦,兴我中华”

的家国情怀。

1965年,生父的突然病逝使原本幸福之家转瞬沦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的孤寡贫困家庭。此时,最大的淑峰姐14岁、贵章哥11岁,且全家人没有一分钱进项。按说在这种情况下若母亲自私一点,让子女辍学赚钱补贴家用实属正常。为此,懂事的姐姐和哥哥为替母分忧也都动过弃学挣钱的心思。但母亲坚决反对,并严辞告诫姐姐哥哥:不仅要安心读书,而且还要好好读书。此后,母亲先是在切面铺、菜市场、建筑队打工养家糊口,而后又走街串巷靠理谋生,楞是凭一己之力让孩子个个吃上饱饭,人人有书可读。当时淑峰姐是毓文中学公认的“才女”

;贵章哥和我也都是船营五小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若不是后期“文革”

对教育造成的破坏性冲击,我们姐弟3人都是妥妥的大学生。后来在母亲被迫改嫁带着我们三个小的下放去了镇赉以后,淑峰姐和贵章哥均相继去磐石走上了“知青上山下乡之路”

1973年,继父因患“脑溢血”

又突然死在了“走五、七道路”

的镇赉县大屯公社腰杭乃大队。这一塌天之祸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再次遭至灭顶之灾。面对这一突状况,正在就读初中一年的我背着母亲找到腰杭二队沈玉堂队长要求参加队里劳动挣工分。本以为母亲能够支持我的这一做法,没想到当母亲得知这一情况后却把我好一顿臭骂,硬是把我又撵回了学校。现在看来,当时母亲若支持了我的辍学,那么我的人生可能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198o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四个年头。此时贵章哥做为下乡返城知青在吉林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做瓦匠已经上班三年了。钱挣得虽然不多,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是够用的。为了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他已经两次参加高考均因严重偏科未能进线而名落孙山。198o年,在母亲带着老五、老六和妹妹返城后,不甘心失败的贵章哥决定再次报考,做最后一搏。针对兄长的这一动议,当时亲友圈中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母亲和弟妹们刚回来,又都没有收入,消停挣个工资得了。再说了,一旦考上谁能供得起你呀?

就在贵章哥还在犹豫考不考问题的时候,又是母亲“一锤定音”

,坚决支持贵章哥报考。

要说贵章哥也真争气,在当了三年瓦匠后,他竟在这次高考中一举得中,考入了江城市联合大学中文系大专班。说句实在话,贵章哥能不能读成这次大学,母亲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母亲态度不坚决,哪怕稍微打点“破头楔”

的话,那么贵章哥也就只能当他一辈子的“瓦匠”

了。

母亲这一辈子共生育了四儿两女。在家庭两度遭至“灭顶之灾”

面前,她都始终坚持让儿女读书,不能出现一个中途“辍学”

的,切实履行了她对所有儿女许下的“舍得一身剐,助儿学文化”

的庄严承诺。

母亲还是一位既能含辛茹苦又不乏灵动市场思维的买卖人。在前面章节,关于母亲从事理行当的表现我已介绍过了。现在就来看看母亲和三哥老六在二中3路电车终点站是如何做买卖的吧!

这不,我刚陪母亲今晚6点从七商店“轮流站点”

,转场到二中3路无轨电车终点站这个“自由售卖点”

继续卖“冰棍”

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3路无轨电车二中终点站是整个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当时该区域除分布着江城师范学院、江城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城二中、松花江中学、丰南区29中等多所大中院校外。同时该站点还是大长屯地区钢厂、矿山机械厂、拖拉机配件厂、水工机械厂、水泥管厂等1o多家国企职工上下班的中转站。故每晚从晚七点到9点,这一区域依然人流如织。别看在这里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冰棍”

售卖时间,但却比在江城大街江南段任意一个“轮流点”

都卖货。

当我跟母亲蹬着“倒骑驴”

赶到二中电车终点站时,先看到了贵章哥正倚着“老飞鸽”

自行车驮着的“冰棍箱”

在那里“卖冰棍”

;随后又看见老六久章也在相隔不远处“撂摊”

卖香瓜和李子。见我跟母亲赶过来,贵章哥跟我打过招呼后便走街串巷去“卖冰棍”

了。

毫不掩饰地说,来到二中电车终点站后我很兴奋。原因是这里的三拔买卖人都是我们自家人。这跟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形成的商业独家垄断是没有区别的。尤其当我看到母亲的“倒骑驴”

一停,一帮下车人立马把冰棍车给围上的场面,我的内心就象喝了蜜一样甜。再看久章那边,他把从果窖上来的香瓜和“大绥河李子”

也同样卖得“呼呼”

下货……

目睹母亲和兄弟都能以“只争朝夕”

和“不辞辛劳”

的精神直面人生,我似乎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即我们那个千疮百孔的苦难之家,每个成员都已完成心灵创痛的修复,并形成前所末有的精神合力,奔向新的生活目标。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