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高等学府(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荀氏一族的回归,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落入孙策手中,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荀氏族人,个个都是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之士,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简直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若是将这群知识分子送入官场为官,或许会有一番成就,但孙策深知,官场复杂多变,并非每个人都能适应。
与其让他们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不如让他们静下心来,专注于学术研究。
于是乎,孙策下定决心要创办一所高等学府,让这些荀氏族人以及其他有着卓越才能的人能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自由发展。
这所学府不仅仅局限于荀氏族人,更广纳天下英才。
就比如说,在这座高等学府中,设立了一个医学院,而神医华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社会科学学院,例如农学院、工学院等众多学院。
很多人都不可思议,连种地的都能进入这所高等学府中研究,这也让一些读书人不解,甚至是厌恶。
最后还是孙策亲自拍板,定下来农学院的发展计划和主要研究方向,这才使得这些读书人接受这一现实。
孙策说了,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对国家的发展有益处,都可以被当作课题来深入研究。
这话一出,又有许多科目被申报进了礼部,统一接受审批,这下可把张纮给忙坏了。
不仅如此,孙策还宣布,凡是能在学院里学习并得到认可的,以后就能直接在各个对应部门任职。
这样一来,就更加大了学生们来这里学习的热情。无论他们的目的是做官还是学术研究,总之这批学生,是确确实实能够学到本事的。
以后的职务上,就只有专业对口的人,才会被安排到对应的岗位上,这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外行指导内行的行为。
通过前期的发展,这所学院汇聚了一批当前各学科最杰出的人才,他们引领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并面向全国广纳贤才,招收那些一心扑在本学科研究上的有志之士。
孙策希望通过这所高等学府,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他相信,只有让这些有识之士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他也期待着这所学府能够成为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前来学习、探讨,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立刻引起了轰动,许昌城也因此成为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神圣之地。
荀氏家族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动,高等学府才能如此迅速地声名远扬。
在荀氏一族的号召下,众多深藏不露的业界巨头纷至沓来。
这些人凭借自已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底蕴,为学府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良多。
荀氏族人深知此事意义非凡,如果能够将其办得风生水起,那绝对堪称是开天辟地之举。
孙策作为倡导人固然值得称赞,但荀氏这个得力助手同样会在未来岁月中留下光辉灿烂的印记。这无疑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在颍川荀氏的引领下,各大世家如潮水般纷纷涌入这个行列之中。
原本,由于学府的兴建,世家大族长期以来对人才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按道理说,他们应该成为最强烈反对此事的一群人。
然而,当意识到这或许是让家族名垂青史的绝佳机遇时,他们又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他们坚信,与平民百姓相比,自已家族的底蕴实在太过深厚。倘若平民之中都能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那么世家之中理所应当会有更多的人才崭露头角。
在此之前,学府的最低标准还是必须要能识字,这就给了这些世家大族足够的时间去操作。
至少在未来几年内,能进入学府中学习的,大部分还是这些士族之人。
孙策对此毫不在意,他可不管你是平民还是士族,只要有本事的,都能在他手下得到机会。
当然了,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后的平民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
学府开办的消息传到益州之后,有不少益州学子不远万里前往许昌求学。
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到了许昌之后,就像是发现新大陆一般的兴奋,纷纷传书回到益州讲述了学府的情况。
这也让更多的益州人才更加向往许昌学府,甚至有一部分已经在蜀国仕官的都纷纷弃官前往许昌。
留在蜀中的荆州士族那个后悔啊,他们本可以与孙策携手共同发展这项事业,可由于当初的选择,不得不在益州寄人篱下。
这样的情况,也让刘备坐立难安。
他并不是反对益州学子前往许昌求学,可大量的益州人才涌向许昌之后,难保不会直接在吴国就职,这对于刘备的蜀国可是巨大的打击。
人才的流失就意味着蜀国失去了今后的竞争力,这是刘备不想看到的,可他又不能明令禁止学子们前往许昌求学。
左右为难之际,刘备找到了徐庶,想听听他的看法。
徐庶对此也是无可奈何,除非刘备能以更大的优势吸引这些学子来蜀国。他心里清楚,在将来的人才争夺战上,吴国就已经建立了巨大的优势。
即使刘备有意在蜀国也打造出一座与之类似的学府,但也难以撼动许昌学府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益州地处偏远边疆,又有多少人愿意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此地求学呢?
同样的问题摆在魏国面前时,其状况则相对好一些。毕竟洛阳曾经也是全国的中心,多少还有些底蕴。
但眼看着许昌日益繁荣昌盛,洛阳已毫无优势可言。不仅如此,魏国还有大量人才纷纷涌向吴国。相较于蜀国而言,他们的交通更为便捷通畅。
孙策对于国外人才前往许昌求学一事,持有的态度始终如一,只要能够通过学府的考核,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入内学习深造。如此一来,极大地增加了前来求学的人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