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奋斗在初唐推到皇后是哪一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科普三省六部的由来和作用(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历史上,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都会总结学习一下前朝灭亡的经验。不过,人的事情总是很奇怪,往往总结完了,也改革了,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西汉亡在王莽这个外戚手里,东汉就一直捂着口袋,严防外戚,结果宦官又出了大问题,弄出个党锢之祸,勾出了黄巾军起义。

司马炎篡魏建晋,认定曹魏亡原因在没自家人帮忙,一上台就封了27个司马宗室为王,结果&#o39;八王之乱’把西晋闹腾死了。

东晋死盯诸侯王,大搞门阀政治,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王敦、龙亢桓氏桓玄接连起兵,又毁了东晋。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总结了前朝灭亡的原因:北周亡在丞相篡位。

杨坚掰着指头,数了数之前出名的丞相:曹操父子、高欢、宇文泰、宇文护,再加上自己。

杨坚数完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丞相没几个好东西。

为避免重蹈覆辙,杨坚下定决心,要收拾丞相制度!

杨坚从小被养在寺庙里,文化水平不高,改革方法却简单有效:一个人容易专权,我弄他一窝,大家都是宰相,互相制衡,谁也别想专权!

于是,中国最伟大的z治体制诞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顾名思义,就是三个省、六个部。

严格来说“三省”

应该是五个省: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但这个内侍省跟秘书省看名字就知道是伺候人的部门,管不了事。

内侍省是宦官机构,秘书省管的还不如现在领导秘书管的多,就管书籍和历法,以权力大小来说,这两省都属于靠边站类型的。

所以,五省中,掌握实权的就三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这三省是正经的权力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内史省负责领旨、制诏,老大叫内史令;

门下省管审核、盖章,老大叫纳言;

尚书省负责执行,老大原本是尚书令,可杨坚生怕有人权力过大,再干‘丞相篡位’这样没生儿子没py的事。

所以尚书令职位存在,但一直空着,谁也不让当,尚书省的实际老大就是左、右仆射。

官阶上,左、右仆射是平级,但实际中,左仆射稍微高那么一丢丢。

三省里边,尚书省人最多,权力最大,杨坚就又把尚书省给分成了六个部门: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

六部老大叫尚书,副职叫侍郎。

这个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自打隋文帝杨坚创立起,直到清朝灭亡,这套制度就没丢过,一直被模仿,从末被越!

肯定有人好奇,三省六部制到底怎么运转呢?咱们再举个例子说说。

比如,年度财政报告出现赤字,国库钱不够花,有官员建议适当加税。

皇帝同意了,就让中书省起草加税法令。

中书省写好了,送到门下省。门下省一看:不行,加太多了,不合规矩,老百姓受不了。

门下省不同意,就会把原件改一下,写上审核不通过意见,送回中书省,这叫涂归,也叫封驳。

中书省一看:太多了?得,内部开会讨论吧,根据门下省的意见,再细算一下,看看到底能减多少。

中书省算好了,再写一份,再送去门下省。

门下省一看:嗯,行,这次没问题。老大纳言给签上字,门下省给写上审核通过意见。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