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子和而不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第八节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一、欧阳修慧眼识珠
欧阳修结识王安石,应该是通过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因为曾巩和王安石有亲戚关系。
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见到王安石之前,首先看到了王安石的诗,一下子被他的诗所打动。在给朋友沈邈的信中,欧阳修写道:“介甫诗甚佳,和韵尤精。”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八。欧阳修甚至把该诗寄给沈邈欣赏。
庆历四年(1044),曾巩在给欧阳修的一封信中写到王安石说过的一句话,“非先生无足知我也”
(宋)曾巩著,陈杏珍、晃继周点校:《曾巩集》卷十六,《与王介甫第一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可见在心高气傲的青年才子王安石的心目中,欧阳修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庆历七年(1047)八月,曾巩陪父亲在前往东京的途中,到滁州拜谒欧阳修,并向欧阳修出示王安石新写的《唐论》一文。欧阳修看后非常感叹:“此人文字可惊,时所无有,……假如他的文章不能光耀于世,我们都会感到可耻。”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当时欧阳修正在编写一部时人的文集,便将王安石的《唐论》及其他几篇文章都编选进去。
当然,作为已经很有成就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指出了王安石文章中的缺陷。他认为王安石的文章视野还不够开阔,喜欢造一些生硬的词语和句子,喜欢模仿前代一些著名文人的文章,这虽然表现了王安石渴求创新的欲望,但不可过度。模仿前人的笔法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但要把握好度,要顺其自然。欧阳修的指点,对王安石的成长非常有益。
当时王安石在扬州,做扬州知州韩琦的幕僚官,韩琦又是欧阳修的好友,扬州离滁州也不远,所以,欧阳修又托曾巩代邀王安石来滁相聚。但是,这次聚会却未能成行。
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舒州(治今安徽省潜山市)通判任职期满,回到东京,朝廷改授他集贤校理的官职。这个官职与欧阳修曾经任职的馆阁校勘一样,都是将来能够升迁的重要台阶。王安石却以家里贫困、东京生活费用太高为由,四次提出辞呈,请求赴外地做官。朝廷于当年秋天,改任他为群牧判官,负责检查全国各地的养马场和养马监。一天到晚和马打交道,王安石更不愿意,又以此前提出的理由辞呈,坚决请求赴京外做官。当然,这是王安石真实的愿望,也是确切的理由。刚刚升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听说后,意识到王安石这样做的后果会很严重,又怜惜王安石的才华,于是趁着王安石到家拜访的机会(也是二人第一次见面),对其晓以利害,王安石方才上任。王安石此次拜访欧阳修,因为有其他客人在场,有些话题也不便谈。后来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解释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困境,也透露出他缺少知音的孤独感。(宋)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卷第三《上欧阳永叔书》(上),中华书局,1959年版。
至和年间,欧阳修见谏院尚缺两名谏官,鉴于王安石的才华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认为他很适合做谏官,于是上札子向仁宗推荐王安石,札子中写道:“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九。但是,朝廷没有接受欧阳修的主张。王安石则于群牧判官任职期满后,于嘉祐二年(1057),出任常州知州。
王安石列于欧门后,对欧阳修充满了感激之情,“蒙恩不弃,知遇特深,违离未久,感恋殊甚”
。
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作诗赠王安石,对王安石的前程充满了期待,全诗如下: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二八。
第一句指李白,唐玄宗时期,李白曾经供职翰林院,欧阳修幼年时期读过唐末著名诗人郑谷的诗,其中有一句就是赞颂李白的,“高吟大醉三千首”
。第二句指韩愈,韩愈曾经做过吏部侍郎。欧阳修于诗最佩服李白,于文章则最佩服韩愈。宋人也多将欧阳修比作宋代的韩愈。
这首诗隐含着期望,期盼王安石将来能够继承欧阳修文坛盟主的位置。毕竟欧阳修在宋代历史上的贡献首先是文学家,他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真心希望有人能继承、发扬古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随后做了一首和诗,题目是《奉酬永叔见赠》,全诗如下: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履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第五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王安石此诗除了感谢和虚心的表达外,并没有直接回应欧阳修的热望,对欧阳修的厚望似乎“只是表示了礼节性的敬意,采取的是不即不离的态度”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王安石后来给自己制定的主要人生目标是“立功”
,让赵宋政权从危机中走出来,所以王安石在宋代历史上的地位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文学家。
后来,随着二人之间的分歧逐渐明显,欧阳修遂将欧门新一代掌门人选的目标放在了苏轼身上,此是后话。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