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一两银子一个收瓦剌人的右手(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于谦鄙夷地看了这群溃兵一眼,反问道:“你们看不出来吗?”
那群溃兵这才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虽然他们知道朱见济年纪不大,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位皇子殿下居然才只有五岁。
于谦却没打算放过他们,继续训斥道:“说句实在的,本官真的有些瞧不起你们,一群大男人,还没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胆量大,面对蒙古人的骑兵,居然需要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亲自上阵鼓舞你们,一会儿你们是不是还要躲在五岁的小孩子身后抵挡蒙古骑兵啊?”
“你们的石将军目前还在前面死战,你们却抛弃同袍躲到后面,最后跟着一个五岁的小孩子才敢迎敌,你们的脸呢?你们的气概呢?回头我就上奏陛下,削了你们的军户,让你们老老实实去开垦荒地为朝廷纳粮,按朝廷旨意缴纳赋税才是。”
“不行。”
一个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叫道:“于大人,您可千万不能这么做啊,小老儿这就上去第一排抵挡蒙古人。”
说完便过朱见济,快步向着石亨的方向奔去。
大明建国,太祖朱元璋分百姓户籍,将平民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灶籍、官籍、监籍、站籍等等,大明户籍类别众多,但基本户籍比较明确,分为良、贱两类,属于良民的基本户籍包括民、军、匠、灶四种,属于贱民的基本户籍主要包括丐户、乐户等等。
其中军、匠、灶这三种户籍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后辈子孙必须承继祖先的户籍。
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类,主要还是希望百姓可以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上,例如民籍需要种田、世代为大明贡献赋税,匠籍需要打造器具、世代承担天下制造之责,由此可推,军籍自然就是世代从军、保护大明的安危。
对于军籍,朱元璋还弄出来一个特殊的制度,那就是如今施行的卫所制度。
这项制度其实是模仿唐代的府兵制,士卒平时在家乡进行训练,遇到战事则响应朝廷征召,不过和府兵制不同的是,府兵制的唐军需要自备兵刃,朝廷提供粮饷,属于劳役的一种,而明代的卫所制度则完全不同,大明的军户是有集体田地的,而且不允许买卖。
也就是说,唐军士卒家里的田地是自己的,平时需要自己来耕种,然后向朝廷缴纳赋税,一旦遇到了灾年,或者是朝廷征调过度,日子过不下去了,就要卖掉自家的田地,自己则是沦落成为佃户或者流民。
而明军士卒因为田地是卫所的,平时耕种的时候直接分到自己家里,所以除了每年需要向朝廷缴纳的税粮,剩下的都是卫所的,只要卫所的指挥使不太贪,那自己肯定能有一口饭吃,即便是灾年,朝廷也会想方设法调拨粮食过来,算是吃穿不愁的那种,虽然不一定能过上多好的日子,但是最起码饿不死,比那些民籍百姓要强得多了。
可能有人会说,明末那会儿的军户可是逃亡者甚众,但还是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大明三百年的历史上,军户起兵谋逆的事情可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民籍或者匠籍起兵闹事,而且明末时候军户逃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明朝廷都已经烂透了,从上到下无不贪腐,卫所官员私底下转卖官粮,然后用赚取的银子为自己建屋置地,不少人还直接征调自己手下的军户为自己种田,军户没有饭吃,自然是要逃亡的。
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一方面这会儿大明官场还没那么烂,都察院对于各地卫所的监督还是很有效果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明地广人稀,还有足够的田地给大家分,所以各地卫所的田地也是足够的,军籍百姓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能吃得饱的。
于谦一提到将他们转化为民籍,这群军籍士卒自然不肯答应了,立刻提起兵器向着石亨的方向赶去。
朱见济看着一众明军士卒远去的背影,笑道:“于尚书,你早这么做不就完了么?”
于谦却是皱眉道:“殿下,不是臣胡思乱想,如今臣担心的是,这些士卒虽然已经被你我强行激起了士气,但是臣不知道这股士气能坚持多久,万一他们面对上瓦剌骑兵又害怕了怎么办?”
“那就要看我的了。”
朱见济笑笑,对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士卒说道:“传本殿下的话,就说本殿下一两银子一个,收瓦剌人的右手。”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