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王朝1566陈洪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而现在的大坪内连同那条通往大门的铺石官路上都黑压压地跪满了从淳安跟来的百姓,全都是静静地跪着,只有东南风把那杆斗上的旗吹得猎猎响。

  大门石狮两旁的那两面八字墙,每面墙前都站着一排挎刀的亲兵。

  穿着参军服饰的谭纶此时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大门前的石阶上。

  跪着的人群仍然沉寂着,挎刀的亲兵也紧张地沉寂着。

  远远地,亲兵队护送着胡宗宪一行的轿马来了。隔街便是衙门大坪黑压压的人群,马和轿都进不了大坪了,便在那里停住了。胡宗宪杨金水郑泌昌和何茂才都走出了轿门,所有的目光都阴沉地望着那座进不去的总督署,望向了那座大门,望向了站在那儿的谭纶。

  谭纶的目光却只望向一双目光——望向胡宗宪的目光,胡宗宪的目光这时也正望向他。两双目光都透着忧郁、沉重,但谭纶的目光中显然充满了期盼,而胡宗宪的目光中只有忧郁、沉重。

  其他人都循着谭纶的目光转望向了胡宗宪。胡宗宪这时已将目光移望向衙门屋檐上方的天空。

  马宁远疾步凑了过来,伸手一指大门前的谭纶:“大人们都看清楚了,就是这个人伙同戚继光干的好事!”

  “他们的账后算。”

管理一省刑名的按察使何茂才立刻表态了,“先抓人。抓了人再一个一个查。该处置的处置,该上奏朝廷的今天就要上奏疏。”

  几个人都等着胡宗宪表态。

  胡宗宪:“这么多人,抓谁?”

  何茂才:“这可是总督衙门……”

  “拆不了。”

胡宗宪打断了他的话,“真拆了,我就革职回乡。从后门进去吧。”

说完这句,他不再上轿,转身徒步向街的那边走去。

  所有人先都是一怔。郑泌昌和何茂才见他走了,只好跟着走去。

  杨金水却不愿意走路,阴沉着脸走向轿门。一个太监连忙打起了轿帘让杨金水钻了进去,这乘轿子也跟着胡宗宪他们的方向走去。

  只有马宁远还僵在那里出神,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大步跟去时又回头向远处的谭纶瞪去。

  谭纶依然兀自静静地站在那里。

  从后门进到浙直总督署后堂,所有的人都坐定了,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在等着,等胡宗宪的亲兵队长把谭纶叫来。

  谭纶在大门口出现了,也是沉默着,走到大堂右边那张大案下的空位上坐了下来。

  “啪”

的一声,谭纶刚刚坐下,坐在他对面的马宁远便把纱帽往面前的案几上一摔:“我们在前面卖命,别人在后面拆台!干脆说,朝廷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还要不要人干?要这样干,我们可干不了!”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胡宗宪。胡宗宪却两眼望着门外,紧闭着嘴。

  除了胡宗宪,就属实际管理浙江一省政务的布政使郑泌昌职务最高了,大家便又都望向他。

  “怎么会闹出今天这个事来,我也不明白。”

郑泌昌当然得说话了,“四个月过去了,朝廷叫我们改种的桑田还不到一成。内几天一个急递责问我们,这才叫马知府他们赶着去干。今天织造局谈生意我们都在场,五十万匹丝绸年底前要交齐,我们浙江却产不出这么多丝。这样子闹,到时候恐怕就不会只是内责问了。杨公公他们在吕公公那里交不了差,吕公公在皇上那里也交不了差。账一路算下来,我们这些人只怕不是撤差就能了事。”

  说到这里郑泌昌望了一眼杨金水。杨金水这时却像是局外人,只带耳朵不带嘴巴,闭着眼坐在那里养神。

  “我看是有些人在和朝廷对着干!”

何茂才一开口干脆拍着桌子站了起来,目光斜望着坐在他下的谭纶,“省里调兵给马知府去改桑田,就是为了防着刁民闹事,现在好了,刁民闹到总督衙门了!到底是谁下调令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当着部堂大人,还有杨公公在,自己说清楚!”

  这摆明了就是在逼谭纶说话了,几双眼睛都望向了谭纶。

  “是我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

接这句话的竟是胡宗宪。

  这句话胡宗宪说出来是那样的低沉,可在那些人耳里却不啻一声雷,响得郑泌昌何茂才和马宁远都睁大了眼睛。杨金水闭着的眼睛也倏地睁了一下,又闭上了,还像局外人那样坐在那里。

  其他人还只是惊愕,可何茂才已是僵在那里,坐不下去了。

  谭纶显然没有想到胡宗宪会在这个时候这么干脆地把担子担了过去。他心中一阵激动,想去看一眼胡宗宪,还是忍住了,把目光望向了桌面。

  “以官府的名义向米市上的米行借贷一百万石粮,现在借贷了多少?”

胡宗宪话锋一转,望向了郑泌昌。

  郑泌昌开始怔了一下,接着答道:“很少。都说缺粮。”

  “外省调的粮呢?”

胡宗宪接着问道。

  郑泌昌:“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意多给。”

  “这就清楚了。”

说完这句,胡宗宪才瞥了一眼何茂才,“你先坐下。”

  何茂才这才坐了下去。

  胡宗宪提高了声调,但透着些嘶哑,“我是浙直总督,又兼着浙江巡抚,朝廷要降罪,都是我的罪。百姓要骂娘,该骂我的娘。改稻田为桑田是国策,必须办。可桑苗至少要长到秋后才有些嫩叶,一茬中秋蚕,一茬晚秋蚕,产的那点丝当年也换不回口粮。官府不借贷粮食,只叫稻农把稻田改了,秋后便没有饭吃,就要出反民!每年要多产三十万匹丝绸,一匹不能少。可如果为了多产三十万匹丝绸,在我浙江出了三十万个反民,我胡宗宪一颗人头只怕交代不下来!”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