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明的科学家(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登州横山庄园。
已经回到横山庄园半个月的朱云飞,除了去了一趟长山岛外,最近十天都在庄园内。
白天的朱云飞,基本上都在军器局,与毕懋康、毕懋良、大匠师谢文甲,研究改良臼炮。
臼炮的特点就是射角大,初较低,属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
其射程最高只有五百米,但因为口径打,射击的弹丸火药威力巨大。
大口径的臼炮,主要用于破坏坚固工事,炸毁城门所用。
而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在后来展成为迫击炮。
臼炮始造于大明洪武十年,因为口径大,威力强,被命名为轰城炮。
这也是大明建造的第一款大型火炮。
近来朱云飞在军器局,与毕懋康和谢文甲,主要是研究改良臼炮,也就是迫击炮的雏形。
小口径的迫击炮,虽然威力不大,但易于携带,随时随地能够构造火力。
一旦研究制造出来,将会大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多日的研究协商,却并没有获得多少进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炮弹问题,小口径的弹丸炮弹,威力形同炮仗,属于鸡肋至极。
但要用朱云飞提出的圆锥形炮弹,技术根本达不到。
虽然受制于科技技术问题,但朱云飞提出的弹药形状,却给毕懋康和谢文甲,打开了一扇窗户。
对于这些火器专家来说,每一次的灵光乍现,都可能一次科学的蜕变。
“我听说西洋人汤若望,精通火器研究,若能够请到此人,也许能够解决弹药技术问题。”
一连多日的研究,毫无进展,朱云飞虽然没有泄气,却多少有些受打击。
“汤若望在京城,这些年怕是日子也不好过吧。”
毕懋康还真认识汤若望,对于那个西洋大胡子,他也是颇为同情。
“不过,我到认为在器物方面的研究,我大明还有一人,不逊色汤若望。”
不等朱云飞询问,毕懋康继续说道:“此人便是宋应星,他著作的《天工开物》我有幸读过,可惜都是印刷本。”
“而且在搬家途中,已经遗失,不然我非得推荐将军读读不可。”
“宋应星,我倒是有所耳闻,不知道此人如今在那里呢?”
明末有两大顶尖科学家,一个是徐光启,一个是宋应星。
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更是被称为影响世界的科技著作。
“十年前,我与他在南京有过一面之缘,后来听说他辞官归了故里,从此却是没有听过此人消息。”
说起宋应星,毕懋康也是满脸崇敬,这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科学家的敬服。
“可惜,若能与此人见上一面,人生无憾啊。”
朱云飞在后世还真看过《天工开物》,但那都是装订版,当时也就是好奇翻了翻,并没有记住书中内容。
在军器局这些日子里,朱云飞也不是没有收获。
因为他的先进理论知识,他提出的煤炭淬炼炼钢铁,提升火炉温度,以及改良模型,浇筑铁汁方法。
还是大大提升了军器局的效率。
加上毕懋康和毕懋良兄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军器局的生产效率。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