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雁塔和碑林(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曾凡并没有和楚妍说治疗的情况,涉及到人家的隐私,他得替人家保密。
实际上,除了最开始木根女儿和坎昆儿子那两次以外,后续曾凡的治疗过程,楚妍都有意避开了,知道曾凡原则性强,她也从不去问具体病人的事情。
小雁塔位于碑林区的荐福寺内,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直线距离三公里左右,正好在南北中轴线两侧,小雁塔位于西北,距离内城更近,大雁塔位于东南,占地面积更广。
修建大雁塔是为了存放着名的玄奘法师取回来的贝叶经,大慈恩寺是玄奘法师的译经场所,他不是第一个去天竺取经的和尚,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玄奘去世后的第七年,唐高宗咸亨二年,三十六岁的义净法师从广州乘船出,取海路前往天竺,途径今天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国,前后耗时二十余年,在天竺各地游历十七年,其中在那烂陀寺求学十一年,回到国内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颗至洛阳,武则天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
归国后,义净在皇室支持下先后在洛阳、长安多个寺院召集中外徒众,专心领导译经工作,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九岁,义净先后翻译了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义净去世前三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着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的荐福寺塔建成,因为形制与大雁塔相似,高度稍低,被百姓称为小雁塔,距今也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了。
小雁塔建成时高度十五层,历经千年沧桑,多次修缮,还经历过多次地震从中竖列一分为二,若干年后地震又重新复合的奇景,明朝时关中大地震损毁了最上面两层,到现在只有十三层的高度了。
跟建成后命运多舛,历经多次翻修改建的大雁塔相比,小雁塔就幸运多了,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建筑主体基本保留着唐朝时的原貌,算是相当难得了。
大雁塔可供游客登临观望,小雁塔就只能在周围瞻仰了,下面的寺庙规模也和大慈恩寺没法比。
荐福寺内保存有宋金时期的铁钟,通高三点五五米,至肩顶部高三米整,钟钮为神兽蒲牢,高五十五厘米,口径二点四五米,口沿周长七点六五米,总重约八千公斤。
钟表铸字成六格方款,有阳文共计千余字。款铸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
共十六字,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每天早晨悠扬的钟声响起,据说数十里内都可听到。
古钟也有八九百年历史,有了裂痕,虽经简单修复,也已经不堪敲击,成为了文物保存,只供游客瞻仰,小雁塔文管所于九八年仿照古钟样式,进行改进优化后,用现代工艺制作了一口大小相似的铁钟,供游客敲击使用。
在荐福寺参观了小雁塔后,曾凡和楚妍开车去了几公里外的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佑二年,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收藏了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四千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石头,博物馆修建了房屋,碑亭进行保护,断裂过的还加上了钢铁框架,玻璃罩子进行防护。
石碑大多都是由大青石或者大理石刻成,雕刻难度较低,却很难长久保存。
两种石材都属于石灰岩类型,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质地偏软不耐酸碱腐蚀,所以年代久远的石碑,很多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来之前曾凡对书法没有研究,他只是对这些碑上记录的文字图画内容,还有这些保存千年的石头感兴趣。
碑林博物馆最出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序、注解并手写的《孝经》石碑,因石碑完成后放于三层石台之上,被称为《石台孝经》。
石碑字体是隶书,一个字就像一幅画,看上去格外的雅致优美,看的曾凡都想有时间要好好学习书法了。
古代经书传承主要靠手工传抄,很容易造成记述混乱和笔误,为了防止经书传抄失误,于是有人明了将经书刻石保存的办法,这就是石经。
石刻经书不仅可以长久保存文字,最主要的是可以方便的用纸张拓印,既省时又省力。
东汉熹平四年,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之议,校正儒家书籍,耗时八年时间,将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书以汉隶书刻石,共二十万余字,刻成四十六块三米高、一米宽的石碑,存于洛阳太学,这是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
可惜这些石经很快毁于战乱,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二年,官方又刊刻过正始石经,可惜同样毁于战乱。
唐文宗太和年间,在国子监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皇帝李昂下旨依汉代蔡邕故事镌石太学,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种经书。
这些经书采用大青石雕刻而成,每块经石高约一点八米,面宽零点八米,通高约三米,共刻碑石一百一十四块,每石两面刻字,隶书标题,楷书正文,总计镌刻六十五万余字。
整套石经历时七年才制作完成,因为完成于开成二年,被称为《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成为当时应试科举的必读之书,同时也是各地考生抄录校对的标准,相当于当时的科举标准教材。
后来长安城屡经战乱,整套石经多次迁移,直至宋代元佑二年设立碑林,整套石经才算在这里正式落户,《开成石经》和一同迁来的《石台孝经》共同构成了碑林的基础。
此后千年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多个朝代,碑林陆续收集了大量附近出土的石碑,墓志,还有文武官员,文人雅士,皇帝留下的各种表功、纪事石碑,才有了碑林博物馆现在的规模。
楚妍对参观这些石头没有太多兴趣,她知道曾凡感兴趣,也就耐着性子陪他一块块的去看,好在碑林游客不多,比较清静,当做散步休息也不错。
他们小学的时候都有书法课,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着名的大书法家,被称为颜筋柳骨,这里也收集了颜真卿的代表作《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相比碑文内容,这两块碑的字体就显得更重要一些了。
不过经过石匠镌刻出来的字体,与书法家本人书写有多大差别,曾凡就感应不到了,他连最简单的毛笔字都写不好呢,里面需要的技巧现在也难以体会。
他们的戒指都有特殊的记录功能,曾凡自己也有全方位的感应能力,现在看不懂的也没什么,来过一次就能记录下来,以后随时可以翻出来看。
重要的大碑放入正室,两侧院墙上还镶嵌着很多尺许见方的墓志铭,墓志铭盖。
这些墙上镶嵌的墓志铭引起了曾凡的兴趣,墓志铭的墓主大多数都是北魏皇室贵族,还有他们的妻子儿女。
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后,施行汉化政策,与汉族世家联姻,皇室姓氏由拓跋改姓为元,这些墓主人大多为元姓,也有同时期汉族大臣墓志铭,包括他们娶的元姓公主郡主。
墓志铭的墓主有男有女,短短几十个、几百个字,就记述了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有他们的出身和功业,透过墓志铭简单的信息,似乎也能体会到他们的不甘和遗憾。
已经看过不少文言古书,曾凡的古文功底还可以,把这些墓志铭的内容讲给楚妍听,让她不至于太无聊。
曾凡能看懂觉得很有意思,楚妍这些繁体字认着都费劲,更别说理解其中的意思了,不过有了他的讲解,再一对照,马上就能看明白个七七八八,也来了一点兴趣。
“这个穆玉容死的时候二十七岁,元珽死的时候三十三岁,太年轻了!他们有后代吗?”
楚妍好奇的问道。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