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06
等潘忠汝带着警卫班跑步到达城墙上时,吴光浩、吴焕先已经带着除了正常执勤的人员之外的所有战斗人员,登上了南门的城墙,但他们还是晚了一步,黄安城的四门已经被敌人包围。三个人刚见面,还没来得及交换情报,四处便响起了枪炮声。从枪炮声初步判断,敌人动用了山炮、迫击炮以及轻重机枪等重武器,这是只有师一级部队才会配备的家伙。
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蹲下身,经过紧急磋商,决定三人各领一路人马,从东西两侧城墙和中间街道,组织所有兵力边打边撤,向北门集中,然后寻机从北门突围。
北门城墙内,潘忠汝带领的一队人马最先赶到。他见到了被堵在城门内的戴克敏和曹学楷带领的党政和后勤人员。
看到总指挥赶来,本来骚动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大家像是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一样。
潘忠汝大声说:“同志们,情况紧急,别的什么都不说了,突围出去就是胜利!现在我命令,所有战斗人员在前,其他人员在后,一会儿城门打开后,所有投弹手一起投弹,机枪手跟我在前面开道。”
说完,他端起一挺机枪冲向城门。
城门被打开。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几十个投弹手同时投出了手中“吱吱”
冒烟的手榴弹,紧接着几挺机枪同时开火,一百多人蜂拥而出,对面的国民党军猝不及防,封锁线很快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战士们不停地倒下,前面的倒下,后面的马上会捡起机枪,继续向敌人扫射。
对面的敌人没有想到这些人会这么玩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乱了阵脚。当然,这也怪他们轻敌,他们想,几百个泥腿子被一个师包围在一座县城里,还不等于是瓮中捉鳖一样简单。他们没想到,刚刚集合在一起的这支农民队伍会有这么高的战斗素养和这么强的攻击力。
黄安城北门外不远就是山林,山林的后面还是山林。如果敌人一到就抓紧时间布置好外围阵地,而不是盲目地拥向城门,那结果将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潘忠汝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就这样一阵猛冲,潘忠汝带着第一批人马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刚进入山林,突然听到北门城楼处又响起了枪声。
潘忠汝转身对跟在身后的戴克敏和曹学楷说:“可能是光浩和焕先同志,你俩带领大家先隐蔽好,我带机枪手回去接应他们。一会儿我们冲出来时,你们组织火力掩护。”
戴克敏焦急地说:“那样太危险了!”
潘忠汝拍拍他的肩,端起机枪和十几个机枪手又向城门方向冲去。在城内、城外两面夹击下,敌人刚刚合拢的包围圈被再次撕破,一时间被打得晕头转向,潘忠汝很快接出了吴光浩等人。
这时城门方向又响起了枪声,潘忠汝再次带人转身杀向城门。如此反复杀进城门六次,七次护送战士们冲出重围。在第七次即将到达山脚时,潘忠汝大腿被击中,他一下子跌坐在地,额头和手心瞬间冒出一层冷汗,但他毫无惧色。他直接坐在地上,有条不紊地指挥战士们掩护刚冲出来的同志进山。因为倒下的位置没有遮蔽物,潘忠汝背部、腹部接连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潘忠汝咬牙用手把肠子往腹腔里按了按,继续坐在地上向敌人射击。这时,离他不远的吴焕先等几个战士冲到他身边,一边向围上来的敌人扫射,一边把潘忠汝抬出战场,潘忠汝刚才坐的地面上被鲜血染红了一大片……
是夜,天开始下雨,那种凄凉感加上悲愤的情绪让人觉得天更冷了。天色微明时,从黄安城里突围出来的鄂东军和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党政人员经过半夜的转移,终于在一片山林里停了下来,经过清点,仅存七十二人。
蒙蒙细雨中,伤感的气氛弥漫在整个山坡上,战士们低沉的情绪也随之弥漫开来。一夜之间,却像是隔了一年之久。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率领大家在一座立有“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同志之墓”
木碑的新坟前,为他们的总指挥潘忠汝送行。
有年龄小的战士开始轻声抽泣,紧接着,哭声连成一片,而且越来越大。他们知道了战争的残酷,远不像暴动当天那样简单。
这时,头上戴着斗笠、身上穿着蓑衣的吴光浩站到了一块大石头上,悲痛地说:“同志们,不要哭,血债必须让他们用血来还!我们一定还会打回黄安城去。”
吴焕先带头振臂高喊:“血债血还!打回黄安!”
战士们齐声跟着高呼:“血债血还!打回黄安!血债血还!打回黄安!血债血还!打回黄安!”
声音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但吴光浩没有看到红军打回黄安城的那一天,两年后的一个春日里,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的吴光浩率十余名战士化装成贩油郎,途经商城县南部的胜利镇洗儿岭,在一家小饭馆休息吃饭,一名战士不小心露出了腰间的手枪,恰巧被店老板看见。他们吃完饭离开后,店老板立马向驻地民团报告了这一发现。最后吴光浩一行在藤家堡被近百名民团兵丁包围。吴光浩一边还击,一边命令并掩护战士撤退,最后自己不幸中弹被俘,后被杀害于胜利河坪。消息传出后,鄂豫边根据地的军民因失去一位杰出而年轻的军事指挥员而无比悲痛。这时距红军第二次占领黄安只差两年六个月……
据说吴光浩牺牲的地方开满了映山红。映山红学名叫杜鹃花。在大别山,杜鹃花开放时,漫山遍野都是,因为其鲜艳如血,开放时被称作杜鹃啼血。
从黄麻暴动到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后又于当年秋天成立了红四方面军的整整四年时间里,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红军总兵力发展到近三万人,一时间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