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战争风云豆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章(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鹰和海狮(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国)

虚假的传说

英国的战争宣传一向很出色。他们对所谓“英国之战”

的宣传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他们的宣传早已载入史册。但若要进行严肃的军事探讨,就必须首先澄清这些神话。

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我们的海面舰队很弱,而且数量不多,只有潜艇武装还够得上真正的分量。一九四年夏季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作出决定渡过海洋这一障碍。因此在准备大举入侵的战役中,英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优势。

我在黄色方案提纲中,早已陈述了我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我们在六月底发动一次出其不意的横渡,当时解除了武装的英国陆军正陆续从敦刻尔克撤回,而他们的舰队又停泊在鞭长莫及的海港里,那么我们尽可速战速决,一举而征服英国。可是希特勒坐失良机。恢复了元气的英国人得到喘息的机会,制定了激烈的反侵略措施,整顿了他们强大的海军,从而封锁了英吉利海峡。这样一来,德国只能进行空袭,迫使英国作出决定,或炸出一条入侵的路。

首先我们必须就双方的空军力量作一对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德国人在内,仍然认为庞大而实力雄厚的德国空军是被一小撮英勇顽强、身穿皇家空军制服的德摩比利隘口1保卫者所击败,或引用一位修辞大师的话来说:“人类战争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以少胜多”

事实上,战斗开始时,德国和英国双方都拥有约莫一千架战斗机。德国轰炸机的制空权远较英国为大,但是英国的轰炸机,至少那批新型轰炸机的负荷量更重,飞行距离更远,装备也更为精良。

为了诱使英国求和,希特勒和戈林对于德国空军当然极尽炫耀之能事。在另一方面,丘吉尔却尽量利用英国飞机数量少和势孤力单这一事实,强拖美国卷入战争。结果使这场战争产生了一种大卫力敌巨人哥利亚2的假象。

1故事见圣经-旧约-撒母耳记第十七章。

2希腊境内著名隘口,古希腊斯巴达王里奥尼达斯曾率三百勇士保卫此隘口,抗拒波斯大军。

英国的优势

传统的描述不仅在力量对比上歪曲了事实,而且德国空军行动时遭到的重重阻力也未加以记述。

大部分战斗是在英国空军基地上空进行的。德国驾驶员一被击落,就宣告失踪,不是死亡,就是被俘。但被击落的英国驾驶员,只要没有受伤,就可以立刻另外驾驶一架飞机起飞。德国驾驶员的战斗飞行时间只有几分钟,因为我们战斗机的燃料大约限制在九十分钟之内,而这段时间的大部分都消耗在进入交战区和返回驻地上了。英国驾驶员一旦升入战斗高度,就能坚持战斗直到子弹和汽油用完为止。

由于我们战斗机的飞行距离短,我们只能飞抵英国的东南隅。德国空军象一只被缚的鹰,伦敦是这条系绳的最远端。大英帝国的其他地区毫无空袭之虞,因为轰炸机没有护航,需要冒被消灭的很大危险。英国皇家空军则可以随意撤离火线,进行休整或检修。他们能在远离火线的地方集结后备力量,加紧制造新飞机。

此外,我们的战斗机还奉命紧靠着轰炸机飞行,就象驱逐舰掩护战列舰一样,从而削弱了战斗力。这无疑给予轰炸机驾驶员以安全感,但这项命令却使战斗机受到束缚。在空战中“搜索与歼灭”

是规律中之规律。战斗机驾驶员应该自由地在空中飞行,发现敌人,予以迎头痛击。戈林从未掌握这一基本要点,尽管他的空中战斗英雄不断用这一点敦促他。我们轰炸机的损失量越是上升,他就越是执拗地坚持轰炸机必须由战斗机紧密护航。这项纪律拖延了战斗,造成许多同志死亡,并严重挫伤了驾驶员的士气。最后,到一九四年,英国人有了一项幸运的科学成就。他们首先拥有了可以应用于实战的雷达,可以对战斗机进行控制。我们一侵入领空,他们就可以紧紧跟踪我们,迅速派出战斗机向我们迎头痛击。他们无须消耗燃料进行侦察,也无须分散力量进行搜索。如果不是这个因素,德国空军战斗机指挥部将会赢得一次快速地压倒一切的胜利。因为直到最后,德国空军始终没有从空中击败皇家空军。连无意赞扬德国战斗力的丘吉尔也承认,在九月间战斗不利于英国战斗机司令部。

当时,我们的进攻变为对伦敦的战略轰炸。丘吉尔认为这是戈林所犯的致命错误。实际上,一则当时天气恶劣。再则对德国城市挑衅性的疯狂轰炸急需立即给以残酷的回击,三则考虑到入侵英国本土必须在十月一日以前进行,否则只好作罢,鉴于这三重原因,改为战略轰炸势在必行。我在有关这次战役的逐日分析中对于这一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鹰式袭击的目的

德国空军于一九四年夏对英国的一次“鹰式袭击”

实质上是一次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这次努力必须在进攻俄国之前作出,以便确保我国西部后方,的安全。这次失败对德国说来当然是一出悲剧,我们因此注定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这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可是这对英国说来却更加悲惨,历史家们对此却认识得特别迟缓。

德国参加这次战争毕竟丧失不了什么,英国则不然,在一九三九年它是世界头等强国。它尽管赢得了胜利,但战争的结果使它失去了环球帝国的称号,版图缩小到国内数岛。如果魔式袭击迫使它在一九四年就与德国媾和,那末帝国几乎肯定仍然属它所有,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它认为进行英国战役的时刻竟会是它的“黄金时代”

它的飞行员们表现得勇猛善战,与他们德国的异族兄弟一样。然而英国却放弃了与

一个新兴的大陆强国联合起来继续充当世界霸主的最后机会,反而与布尔什维克结盟去打垮这个强国——这个在欧洲足以对抗野蛮亚洲的最后堡垒。其结果使它沦为美国的一个衰老而虚弱的卫星国。

这一灾难是沉湎干空想的冒险家丘吉尔的唯一杰作。在此以前,人民还未曾授予他最高职位。丘吉尔认为自己扮演了圣乔治的角色,把世界从这条可怕的德国蛟龙口中拯救出来。对于宣传这个神话,他的文笔和口才是绰绰有余的。他自己也一直相信这一点。英国人也始终相信这一神话,以致失去他们的帝国,直到最后觉悟过来,才不再投票选他。

希特勒与英国

希特勒最不愿意与英国交战。我个人可以对此作证。但无此必要,因为他那本大肆夸张、自我宣扬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在一次参谋部的会议上看见了他的面孔,那天正好是英国从战略上对波兰提出疯狂保证的日子。九月三日,在总理府的走廊上,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又看到了那张面孔。那一天,与里宾特洛甫的保证相反,英国开始进军了。那次我看到一张沮丧的面孔。如果不把阿道夫-希特勒这件事牢记在心,我们不可能理解一九四年所发生的事件,因为从战争开始直到结束,德国的战略、德国的

战术和德国的外交政策都无非是这个人物的个人意志的表现。

世界历史人物在登上舞台时还从来没有人如此明确地宣告过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比较起来,亚历山大、查理十二以

及拿破仑都不过是顺应时势,逢场作戏而已。希特勒却在我的奋斗中用煽动性的语言大言不惭地写到一旦他自己当权之后将要做的事;而他在统治的十二年中也确实照办了。他写道,德国政策的核心在于占领俄国领土。这一企图是第二次大战的关键,是德国军队的唯一目标。他还写道,在试图攻占俄国之前,必须首先打垮我们的世代仇敌法国。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谈到英国时,赞扬了这个民族的勇敢、传统的聪明智慧以及出色的帝国统治。他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老羞成怒,并将他的满腔怒火发泄到欧洲的犹太人身上,他认为英国的犹太人左右了丘吉尔缺乏理性的政策。希特勒几乎到自杀的最后一刻,还希望英国会醒悟过来,愿意按照唯一明智的办法安排世界,不致把半个世界让给布尔什维克,另一半让给拜金主义的美国,象现在我们必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这样。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鹰式袭击的失败,使我们来到英国海岸,面对着惊慌失措的英国,苦无结束战争的行动计划;征服英国的不现实的海狮计划,在作了精心考虑和代价高昂的准备之后,又全盘落空,其奥妙也在这里。总之,这次大举入侵没有成功,因为希特勒实在无意与英国交战,我们的军队也多少觉察到这一点。

空战

这次战役分为几个阶段。德国空军首先袭击船只,企图诱使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上空作战。英国皇家空军不愿意为保护船只而出击。戈林于是轰炸英国的战斗机基地。这样一来,英国战斗机被迫起飞。戈林在予以痛击之后,一方面由于希特勒的怂恿,另一方面也由于英国对我国平民的无理轰炸,便派遣轰炸机到瓦哈拉海去轰炸伦敦和其他重要城市,想借此激起人民废黜丘吉尔,提出媾和。希特勒七月十九日的演讲,尽管带着恫吓的口气,却提出了异常慷慨大度的条件。但这一切都徒劳无益,十月的雨和雾使天空罩上了层层灰幕。英国战役就此结束,甚至结束得很体面,英国元气大伤,但仍旧英勇地坚持下去。

多数军事作家因为我们在英国上空“战败”

至今谴责戈林。这样就上了丘吉尔的圈套,轻信了丘吉尔捏造的关于德国空军被击败的神话。至于德国辉煌的空军只能打个平局,我认为应该由戈林负责。这里对于武装力量进行专横的政治控制,也和黄色方案里的情况一样,意味着指挥上的外行。

赫尔曼-戈林是个兼有好坏品质的复杂人物。他聪明,果断,在他堕落到挥霍无度以前,他曾具有推行最困难决策的铁石心肠。这都是他好的一面。然而他的虚荣心使他失去理智,他的固执和贪婪又使飞机的设计和生产停滞不前。直到斯佩尔上台以前,德国空军由于管理不善和地面供应不足受到的打击,比任何空中敌人(包括一九四年的皇家空军在内)给予的打击更大。戈林否决了生产重型轰炸机的优秀设计,却建立了一支短距离空军作为地面的辅助工具。到了一九四年,他派遣了一支装备不多的德国空军去执行一次超出它的能力的战略轰炸任务,甚至险些获得成功。作为地面辅助力量,德国空军先在波兰和法国,后来在进攻苏联的初期,都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当我们的军队越来越远离空军基地时,它就不能胜任了。不过在陆地上展开速决战,它的功绩仍然是无可比拟的。

在普通史书上,希特勒这头猛狮起初向波兰猛扑,然后无情地转向法国,将法国扼死,又用它血淋淋的爪子扑向英国,但当它遭到皇家空军迎头痛击后,竟自咆哮着退缩下来。它象发疯一般,盲目地停留在海边逡巡不前,突然掉头向东,扑向苏联,结果自取灭亡。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丘吉尔战争年代的诡辩,铸成史学上的错误罢了。

事实上,希特勒尽管在战斗形势的判断上犯过自取失败的外行错误,他却自始至终清醒而镇定地一步步推行我的奋斗中所提出的政治目标。他迫切希望与英国讲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胜利的征服者对于求和作出过更大的让步。通过这次鹰式袭击未能获得和平,当然令人失望。这意味着我们向东方发动大战时,我们的后方却面临着来自英国的骚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我们有限的宝贵供应分一部分给潜艇部队。尤其糟糕的是,这意味着罗斯福统治下的美国将进行越来越多的干涉。

最后的悲剧

由于英国执迷不悟所导致的这些恼人的后果引起阿道夫-希特勒精神上极大的不快。他对犹太人一向采取一种失去理性的态度。但他最后干出的那些值得遗憾的过火行为,却

可以直接追溯到他在西方所遭受的失败。德国如果与英国——即使是一个宽宏大度的中立的英国——结盟,就不致走向这样的极端。但是我们的国家被包围了,与世界文明完全隔断了,却与原始的、巨人似的布尔什维克国家展开一场殊死战斗。人道的原则完全被抛到一边。在战线后面,在沦陷的波兰和俄国,疯狂的纳粹党极端主义分子暴虐无道,为所欲为。希特勒由于丘吉尔的抵抗,恼羞成怒,对此竟无意加以制止。而当时只要他一声令下,就完全可以制止这一切。他一旦恼怒,就非常可怕。以上所述,是英国战役最严重的后果。

英译者按:冯-隆关于英国战役的论点是无法接受的。条顿民族的性格,就是不愿好好认输。我读过德国有关战争的大部分重要军事著作,很少有人能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可是冯-隆强词夺理,竟认为温斯顿-丘吉尔的执拗是导政欧洲犹太人遭受屠杀的原因。他的这种观点也许是这类为自己开脱罪责的著作中最低能的地方。他所提供的关于卷入这场战斗的飞机数字是不可靠的。当然,关于这次大战的统计数字,比较难以确定的是飞机。由于开始统计的日期不同,最初的力量对比也就不同。此后,更由于战斗中的不断损失和补充,数字每周都有变化。而战云密布,双方指挥部的记录都很混乱。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官方记载,还没有一个象冯-隆那样冷静地认为,双方的空军力量是旗鼓相当。

他把这次进攻看作是一次“和平姿态”

与他所说的空战结果是一次平局一样,都很难令人信服。如果再发生大战,我衷心希望美国军队不要打成这样一个“平局”

普通史书的记载是对的。戈林试图得到白昼制空权。双方战斗机指挥部展开激战,戈林失败了。于是他企图通过轰炸平民使英国屈服,先是白天轰炸,跟着是夜袭,但也失败了。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击退了远为强大的德国空军,从而从德国人手中拯救了世界。海上的入侵没有实现,因为希特勒的海军将校说服了他。他们说英国人会使大批德国人在渡海时弱死,而其余的人。用丘吉尔的一句话说:“凡是登陆的,都给以当头一棒。”

在决战时刻手边要保留一支海军。我希望我的同胞们牢记这一点。

至于英国,谈不上有过取得明显胜利的时刻。当海狮计划撤消时,他们实际上已获得胜利,但书中所写的希特勒的沮丧情绪却是个秘密。德国空军对城市不断地进行猛烈的夜袭,加上德国潜艇的出击,英国的前景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日趋黯淡。但英国战役以后,德国空军一蹶不振。这是德国于一九四一年未能攻占莫斯科的原因之一。由于它在肯特郡与萨里郡的田野里以及伦敦的街道上投弹过多,到了俄国,它竟然弹尽油绝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