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北宋的文人墨客(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欧阳修自幼聪慧好学,刻苦攻读。天圣八年(1030年),他考取进士,由此步入仕途。
欧阳修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影响力。在苏轼考进士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慧眼识珠,对苏轼的才华赞赏有加。他还大力提拔了王安石、包拯等新人,为北宋的政治和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
时,欧阳修坚决支持。他深知当时的社会积弊,期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困境。然而,“庆历新政”
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期间,欧阳修也因仗义执言而被贬谪。
欧阳修在朝中的好友众多,如梅尧臣、尹洙等,他们常常在一起切磋文学,交流心得。
后来,欧阳修再次被贬,仕途颇为坎坷。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学追求。
欧阳修在文化修养方面成就斐然。他主张诗文革新,提倡平实自然的文风,摒弃了当时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
其散文作品,如《醉翁亭记》,文笔优美,富有情韵,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诗词也别具特色,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饱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欧阳修还参与编纂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等重要史籍,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欧阳修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不仅有散文、诗词,还有史论等。他所着的《朋党论》,观点独到,论证严密,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
在文学创作之外,欧阳修还积极提携后学,如苏轼、苏辙、曾巩等,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和指导,为北宋文坛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公元1072年,欧阳修与世长辞,享年66岁。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仕途的坎坷经历,还是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北宋五子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在北宋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当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广泛传播,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这促使儒家学者们反思和创新,以应对这种局面。
北宋五子应运而生。周敦颐以其《太极图说》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儒家道德伦理提供了宇宙论依据,其诗句“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也展现出独特的意趣。
邵雍精研易学,在其代表作《皇极经世书》中通过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解释,构建了独特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振聋发聩的名言,他的“气本论”
主张万物皆由气构成,其代表作《正蒙》对理学发展影响深远。
程颢和程颐兄弟共创“洛学”
,提出“天理”
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本体和道德根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和遵循天理。程颢的诗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体现其心境,程颐的学术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伊川易传》等着作中。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儒家学者们对佛道思想冲击的回应,他们强调道德修养、个人社会责任以及对天理的追求,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和深化,使得儒学在哲学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周敦颐乃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代表作《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莲花身处污浊环境却依然保持纯洁的特质,也反映了周敦颐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优美,寓意深刻,读来令人深思,给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黄庭坚出生于公元1045年,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聪颖好学。
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朝廷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着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庭坚在为官期间,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他主张改革弊政,关注民生疾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政治抱负未能充分施展。
黄庭坚的文学成就颇高,他的诗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与苏轼缘分深厚,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和舅舅李常都是苏轼的好友。
1072年,湖州太守孙觉向杭州通判苏轼推荐黄庭坚诗文,苏轼赞其“此人如精金美玉……何以我称扬为?”
1077年,苏轼在拜访济南齐州太守李常时,又见到黄庭坚的诗文,称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
1078年,国子监教授黄庭坚鼓起勇气寄信给苏轼,苏轼也热情回复,从此二人书信往来,诗文唱和,成为知己好友。他们的诗文与苏轼并称“苏黄”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