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东晋风云TXT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16 权力之争(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东晋建立之初,在执政权上,皇室与士族之间、南北士族之间、南渡士族之间,矛盾重重,由于王导的斡旋,实现了短暂的“微妙的平衡”

,或者是“危险的平衡”

可随着东晋政权相对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预备通知集团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了。

东晋十二帝,享国百余年,元帝、明帝、成帝算是早期,朝廷先后由王导、庾亮执政,而在外则先后有王敦、陶侃隐执朝政。王导是元辅重臣,庾亮有“元舅之尊”

,王敦、陶侃手握兵权,这四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再往后,桓、谢之争,再往后……内外交困之下的东晋,波诡云谲。

王与马共天下,元帝司马睿登基后,发现朝中的王氏势力过大,就开始削弱王氏的势力。司马睿也恰如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所言:“他对自己的地位是很清楚的,但他又不安于自己的地位,总力图表现自己,使士族感到他的存在。”

王敦是王导的从兄,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他对东晋政权的建立作出过重大贡献。司马睿初镇江南时,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后升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刺史,坐镇武昌,势力越来越大,他居然谋图篡位。

东晋建立不久,王敦便居功自傲,“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司马睿十分畏惧,乃引戴渊、刘隗、刁协等人为心腹,以制约王敦。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讨伐刘隗等为名,从武昌率兵东下,很快攻入建康,诛杀戴渊、刁协,然后退回武昌,遥控朝政。太宁二年(324),晋明帝下诏讨伐王敦。王敦再次起兵反叛,不久病死,叛乱结束。

晋成帝在位时,又发生苏峻、祖约的叛乱。苏峻出身于北方大族,以军功出任历阳(治今安徽和县)内史,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有战功,因未被任为执政而心怀不满。执掌朝政的庾亮为防范苏峻图谋不轨,召其为大司农,以削夺他的兵权。

苏峻遂于咸和二年(327)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诛除庾亮为名,共同举兵反叛,后攻入建康,专擅朝政。

不久,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平定了这场叛乱。此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安定局面。

孝武帝后期及安帝时期,相继发生桓温专权乱政和桓玄、王恭、殷仲堪的叛乱。

桓温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时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曾率兵入蜀,灭掉割据多年的成汉政权,后来又三次北伐,威望日隆,官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兼任扬州牧,遂"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

太和六年(371),桓温挥师进抵建康城下,入朝废黜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并企盼"禅让”

而称帝。桓温未能达到

目的,便在孝武帝司马曜继位之后,要求朝廷为自己加“九锡”

殊礼,但不久因病去世,夺取皇位的愿望没有实现。

孝武帝在位后期,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掌朝政。司马道子穷奢极欲,并大肆结党营私。后来,孝武帝为抑制司马道子的权势,派遣外戚王恭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掌握北府兵;又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今湖北江陵),拱卫皇室,结果引起了一场内乱。

孝武帝死后,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独揽军政大权,并引用高门士族王国宝参预朝政。由于“王国宝用事,谋削弱方镇,内外骚动",桓温子桓玄便在隆安元年(397)策动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兖州刺史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后因司马道子诛杀王国宝而罢兵。

第二年,桓玄与王恭、殷仲堪再度举兵,结果王恭被杀,桓玄乘机吞并了殷仲堪等人的部众,势力强盛。司马道子任命桓玄为都督荆江等八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伐执政的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直入建康,诛杀司马元显,控制朝政。次年,桓玄废黜晋安帝,自立为帝,国号楚。后来,北府兵将领刘裕灭掉桓玄,晋安帝复位。至此,东晋统治集团的内争暂时平息。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